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简书刊误

春秋简书刊误

二卷。清毛奇龄(详见《仲氏易》)撰。此书是清人校勘《春秋》经文取得成绩之第一部。毛氏认为,《春秋》经书是依据鲁史简书修成,而《左传》则是依据各国史记之策书而作。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“两家杜撰,目不见策书,徒以意解经,故经多误字,而《公羊》且复以里音市语谰謱其间,其所存圣经已非旧矣”。故其书以《左传》为主,而附载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之异文,辨正其谬。其书舍《左传》之经文而从《公羊》者,只有襄公十二年“卫侯出奔齐”一条。毛氏认为,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是口耳相传,未见策书,而口耳相传必然会产生“声转之误”,此为毛氏考证的基点之一。如隐公元年《经》“公及邾仪父盟于蔑”,《公》、《穀》“蔑”俱作“昧”;隐公四年《经》“卫州吁弑其君完”,《穀》“州”作“祝”,毛氏皆认为是声转之误。他如考定会袲不当有齐侯;单伯送王姬,不应作逆;公伐齐纳子纠,不应无“子”字;齐人歼于遂,不应作瀐;襄五年救陈,有郑世子华;栾书救郑,不应作侵郑;齐栾施不应作晋栾施;叔孙婼不应名舍;卫赵阳不应作晋赵阳之类,皆有根据。至于经书“冬,宋人取长葛”,《左传》却作秋,毛氏但知经传不符,不知《左传》记宋事用商正,商正之秋正当周正之冬;庄公六年《经》“齐人来归卫俘”,而王传皆作“宝”,毛氏引《尚书》序“俘厥宝玉”,认为囚人曰俘,而取宝亦曰俘,不知宝古文作,经文之俘,乃隶定时之讹,三传不误而经文误,如此之类,不免白璧之瑕。现存《西河合集》本、阮刻《经解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丛书集成初编

    三千一百十一种。商务印书馆辑。丛书是汇辑各种单行本著作成一编并冠以总名的一类书。传统的提法认为中国的丛书创始于南宋,俞鼎孙、俞经《儒学警悟》为最早的一部丛书,收书六种四十一卷。而稍后的左圭《百川学海》

  • 梦春庐词

    一卷。清李贻德(1783-1832)撰。李贻德字天彝,号次白,嘉兴(今属浙江)人。其于江宁投师孙星衍。著有《〈春秋左传〉贾服注辑述》等书。此书为其手定词稿,而殁后所刊。收词四十八首,意境不深。其间有《

  • 车频秦书

    一卷。清汤球辑。《史通正史篇》记载:“宋武帝入关,曾访秦国事,又命梁州刺史吉翰访诸仇池,并无所获。先是秦秘书郎赵整参撰国史,值秦灭,隐于商洛山,著书不辍。有冯翊车频,助其经费,赵整卒,吉翰乃启车频纂成

  • 金匮要略注

    四卷。清张志聪(详见《素问集注·灵枢集注》)撰。《金匮要略》自林亿从张机《伤寒论》中辑录校订出来之后,为之作注者,元明以来不过寥寥数家,其中较好的注本有徐彬《金匮要略论注》,有论有注,较为详赡。张氏此

  • 李古余事略

    一卷。清李遂贤、李齐贤合著。遂贤、齐贤皆清末叶江苏上元人。该书记其父李滨生平事迹。李滨字古余,纳资官至浙江通判。晚年做曲阜经学会讲师,卒年六十二。李滨治学颇勤,工书画刻印,著述甚多。行世者有《中兴别纪

  • 元宫词

    一卷。明朱橚(?-1425)撰。朱橚字不详,明太祖第五子,生年不详。初封吴王、寻改封周王,谥曰定王,好学能词赋,著有《救荒本草》(已著录)、《元宫词》。此书卷前有自序,略云“永乐元年,钦赐余家一老妪,

  • 雅颂正音

    五卷。明刘仔肩(约1382前后在世)编。刘仔肩字汝弼,鄱阳(今属江西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洪武三年(1370),因荐应召入京,集当时之诗为此编。所收上至公卿,下至衲子,凡五十余人,刘仔肩所作亦附其中。编次

  • 禹贡释诂

    一卷。清孙乔年(见《古文尚书证疑》)撰。孙乔年所著书除《古文尚书证疑》以外,还有《尚书今文集说》、《五经释诂》、《三正考》等。此卷《禹贡释诂》,即为《五经释诂》之一种,原为手稿藏于家中,至其孙孙仝严始

  • 盛世刍荛

    五卷。法国人冯秉正(?-1748)著。秉正字端友,耶稣会士。康熙四十二年(1703)入中国,后不久与雷孝思等人测绘河南、浙江、福建等省及台湾岛地图,五十三年(1714)图成。后留内庭供职。秉正精习满文

  • 仪礼经传通解

    三十七卷,附《仪礼经传通解续》二十九卷。宋朱熹(1130-1200)撰。熹字元晦,一字仲晦、号晦庵,晚号晦翁,别号紫阳。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人。侨居建阳(今属福建)考亭。绍兴进士,任泉州同安县主簿。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