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春秋集传纂例

春秋集传纂例

十卷。陆淳(?-805)撰。陆淳,字伯冲,因避唐宪宗讳,改名陆质,吴郡(今江苏苏州)人,唐代著名经学家。据《旧唐书·儒学传》,陆淳少师赵匡,匡师啖助,啖、赵皆为异儒,陆氏因传啖赵之学而知名。后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所推荐,拜左拾遗、官至左司郎中,后因故降为国子博士。曾任信、台二州刺史。顺宗时,又因其好友韦执谊援引,征为给事中,皇太子侍读,寻卒。门人私谥“文通先生”。除此书外,陆淳还撰有《春秋微旨》、《春秋集传辨疑》、《类礼》、《君臣图翼》等书。又据《新唐书·儒学传》记载,陆淳与赵匡皆为啖助高足,陆淳《进书表》亦称啖助为严师、赵匡为益友。可见《旧唐书》误。《新唐书·儒学传》云啖助集十年之力著《春秋集传》,书后之后,又摄其纲条为《统例》六卷。啖氏卒后,陆淳与其子啖异录啖氏遗文,为《春秋集注总例》,又请赵匡损益,再由陆淳纂全,改名为《春秋集传纂例》。则此书实为啖赵二家之说。啖助(724-770)字叔佐,本赵州(今河北赵县)人,后徙关中,为唐代著名经学家。啖助淹该经术,唐玄宗天宝末历临海尉,丹阳之簿,秩满隐居不仕,甘足蔬糗,善《春秋》。赵匡(生卒不详)字伯循,河东(今山西太原)人,唐代著名经学家。官至洋州刺史。此书成于唐代宗大历十年(775),共四十篇,分为十卷。啖助之说《春秋》,务在考三传得失,弥缝漏缺,其论多异于汉晋诸儒。此书认为,杜预以《春秋》为周公之志,何休以《春秋》为黜周王鲁,范宁则认为《春秋》所以明黜陟、著劝戒,成天下之事业,定天下之邪正”,这三家之说皆“诚未达乎《春秋》大宗”,当然更不用“议其深指”了。《春秋》宗旨何在?《纂例》认为,从《春秋》以权辅正,以诚为礼,正以忠道,原情为本,不拘浮名,不尚狷介,从宜救乱,因时黜陟,或非礼勿动,或贵贞不谅,进退抑扬,去华居实”可知其宗旨是“救用之弊,革礼之薄。”啖助于三传偏爱《公》《穀》而力攻《左氏》,此书说左传》是左氏据周、晋、齐、宋、楚、郑数国之史“以授门人,义则口传,未形竹帛。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,总而会之,编次年月以为传记。又广采当时文籍,故兼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传,并卜书及杂占书、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中。故释事虽多,释意殊少,是非交错,混然难证。其大略皆是左氏旧意,故比余传其功最高。博采诸家叙事尤备,能令百代下颇见本末。因以求意,经文可知。又况能大义得其本源,解三数条大义,亦以原情为说,欲令后人推此以及余事。而作传之人不达此意,妄有附益,故多迂谈。又左氏本未释者亦为之说,遂令邪正纷揉,学者迷宗也。”其论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云:“初亦口授。后人据其大义散配经文、故多乖谬,失其纲统。然其大旨亦是子夏所传,故二传传经密于《左氏》。《穀梁》义深,《公羊》辞辨,随文解释,往往钩深。但以守文坚滞,泥难不通,比附曰月,曲生条例,义者不合,亦复强通,踳驳不伦,或至矛盾,不近圣人夷旷之体也。夫《春秋》之文,一字以为褒贬,诚则然矣,其中亦有文异而义不异者,二传穿凿,悉以褒贬言之,是故繁碎甚于《左氏》。”其论三传虽皆有褒有贬,然此书之取又往往尽弃三传,尤其排斥《左氏》,故此书颇多臆测。此书类似杜预《春秋释例》,但其烦琐和穿凿之处则远过《释例》。如“次”,杜预《释例》云:“凡师,一宿为舍,再宿为信,过信为次。”又云:“或次在事前,次以成事也;或次在事后,事成而次也,皆随事实,无义例也。”杜氏释次,前部分据《左传》,后部分则为其所例《穀梁》训次为止,较《左传》简明。此书则云:“赵子曰:凡师,驻四次,恶兴师也。(陆淳注:言非奉王五伯之命以讨罪救乱,则不当与之,恶其兴师无名,故书‘次’以讥之。)《左氏》云凡师,一宿为舍,再宿为信,过信为次。按,经无‘信’‘舍’之文,此例亦妄也。《公》、《穀梁》解次悉云‘有畏’,非也。(按,此《穀梁》文,《公羊》手次字则随事解义,《纂例》误。)夫子意在刺其无王命而兴师,书之以惩乱耳,岂讥其懦恍哉。”《春秋》一书之修辞用语并不十分严格,因此若便要于其中探究每个字的深刻含义,搜寻出义例,必然会生出许多曲说强解。如侵伐。《左氏》解释曰:“有钟鼓曰伐,无曰侵。”《公羊》解释曰:“粗者曰侵,精者曰伐”,粗指边界骚扰,精指深入其国。《穀梁》解释曰:“苞人民、殴牛马曰侵,斩树木、坏宫室曰伐”。考之《春秋》经传,三传之说皆属强解。而此书则根据《春秋》“正名”之经意而解释曰:“凡师,称罪致讨曰伐,无名行师曰侵。”也只能是臆度之辞。此书在唐宋影响极大。韩愈诗有“《春秋》三传束高阁,独抱遗经究始终”之句,即是对啖赵陆弃传求经,直寻经中大义思想的概括。柳宗元对陆淳非常推重,曾自言“常愿执洒扫于陆先生之门”。其所著陆淳墓表亦称:“说《春秋》者百千,卒无有及其根源者,独先生讲述三十年,经学始大光莹。”开宋代《春秋》学先河的孙复《春秋尊王发微》即祖述其说。此书附元吴莱《序》称:“后之学者,自肆于藩篱阃域之外,口传耳剽,而不能难于议经者,必引啖赵陆氏以为解。”由于此书主张废传求经,亦遭宋元,特别是明清一些学者之激烈反对。现存有天一阁宋刻本、金泰和三年刻本、元平阳府刻本、明刻本、康熙龚氏玉玲珑阁丛刻本、乾隆刻本、钱仪吉经苑本、《丛书集成初编》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余烬经窥

    十六卷。清蔡启盛撰。蔡启盛,字臞客,浙江诸暨(今浙江诸暨县境内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受业于俞樾,毕业于诂经精舍。光绪戊子(1888)举人,官历直隶、湖南的知县。是书颇似在上课时的笔记及作业,故多己见。书中

  • 驳春秋名字解诂

    一卷。清胡元玉撰。元玉字子瑞,湘潭(今湖南湘潭)人。通小学,著有《璧沼集》、《郑许字义异同评》、《汉音钩沈》、《雅学考》、《授经簃集》、《研经书院课集》、《东山书院课集》等。《驳春秋名字解诂》一书是对

  • 四书训义

    三十六卷。清王夫之(详见《四书考异》)撰。是书无序例。大旨以《集注》为宗,每章下先列朱注,次列训义,也有训义缺者,当以朱注义已备,不须训。所训不参异解,也不涉典故,其略涉典故者,唯“三家者以庸彻”章,

  • 春雨堂杂钞

    一卷。明陆深(详见《南巡日录》条)撰。此书只一卷,篇帙较短,书中所录多为古今政治得失之故,钞撮旧文,自为评陟。其谓汉光武帝笃信图谶,与求仙覆辙相去不远。此条并非单为评论光武帝而作,而实是为了讽当代世宗

  • 投辖录

    一卷。宋王明清撰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录此书是作者晚年所作,余嘉锡《四库提要辨证》考:“《说郛》卷三十九有《投辖录》四条,前有王明清自序一篇,末题绍兴己卯十月。明清生于建炎元年丁未,至绍兴己卯,年甫三十有

  • 周易大衍辨

    一卷。清吴鼐撰。鼐字大年,号拙庵,金匮(今江苏无锡)人。吴氏以为说易大传大衍之数者自京房以下凡十三家,皆出于支离附会,唯元儒石涧老人之说得之。故罗列诸家之义加以驳正,而折衷于孔子。谓太极一而已,衍而为

  • 菉竹堂书目

    六卷。明叶盛编。叶盛(1420-1474),字与中,号脱庵,谥文庄,江苏昆山人,目录学家。正统十年(1445)进士,官至吏部左侍郎,平生嗜好读书、藏书,善校雠。菉竹为其斋号,撰《菉竹堂书目》,共六卷。

  • 易纬

    不分卷。清黄奭辑。黄奭字右原。江苏甘泉(今扬州)人。道光中钦赐举人。此本所辑为易纬中不指名何书,或有书名而条数无多者,计二十一条。其中引自《汉书·五行志》一条、《隋书·王劭传》三条、《文选注》两条、《

  • 定正洪范

    二卷。元胡一中撰。其生卒年不详。一中字允文。诸暨(今属浙江省)人。元代学者。曾官绍兴路参军。《定正洪范》一书,据宋王柏、文及翁及元吴澄三家之说并参以己意,改定《洪范》之本。其书首为图说,次为经文考订,

  • 上思县志

    六卷,清黄大受修,黄步青纂。黄大受,字可轩,广西靖西县人,清末增生,民国三年(1914)任上思知县,光绪二十五年(1899)参予修纂《归顺直隶州志》。黄步青,广西上思县人,清末增生。康熙二十三年(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