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显学

显学

世之显学,儒、墨也。儒之所至,孔丘也。墨之所至,墨翟也。自孔子之死也,有子张之儒,有子思之儒,有颜氏之儒,有孟氏之儒,有漆雕氏之儒,有仲良氏之儒,有孙氏之儒,有乐政氏之儒。自墨子之死也,有相里氏之墨,有相天氏之墨,有邓陵氏之墨。故孔、墨之后,儒分为八,墨离为三,取舍相反不同,皆自谓真孔、墨,孔、墨不可复生,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?孔子墨子俱道尧舜,而取舍不同,皆自谓真尧舜,尧舜不复生,将谁使定儒、墨之诚乎?殷、周七百余岁,虞、夏二千余岁,而不能定儒、墨之真,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,意者其不可必乎!无参验而必之者,愚也;弗能必而据之者,诬也。故明据先王,必定尧舜者,非愚则诬也、愚诬之学,杂反之行,明主弗受也。

墨者之葬也,冬日冬服,夏日夏服,桐官三寸,服丧三月,世主以为俭而礼之。儒者破家而葬,服丧三年,大毁扶杖,世主以为孝而礼之。夫是墨子之俭,将非孔子之侈也;是孔子之孝,将非墨子之戾也。今孝侈俭俱在儒、墨,而上兼礼之。

漆雕之议,不色挠,不目逃,行曲则违于臧获,行直则怒于诸侯,世主以为廉而礼之。宋荣子之议,设不斗争,取不随仇,不羞囹圄,见侮不辱,世主以为宽而礼之。夫是漆雕之廉,将非宋荣之恕,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,而人主俱听之,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,行无常议。夫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时而至,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。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然矣。

今世之学士语治者,多曰:“与贫穷地以实无资。”今夫与人相苦也,元丰年旁入之利,而独以完给者,非力则俭也;与人相若也,无饥馑疾疚祸罪之秧,独以贫穷者,非侈则惰也。侈而惰者贫,力而俭者富。今上徵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,是夺力俭而与侈惰也,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,不可得也。

今有人于此,义不入危城,不处军旅,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,世主必从而礼之,贵其智而高其行,以为轻物重生之士也。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,设爵禄,所以易民死命也;今上尊贵轻物重生之士,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,不可得也。藏书策,习谈论,聚徒役,服文学而议说,世主必从而礼之,曰:“敬贤士,先王之道也。”夫吏之所说,耕者也;而上之所养,学士也。耕者则重税,学士则多赏,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谈,不可得也。立节参明,怨言过于耳,必随之以剑,世主必从而礼之,以为自好之士。夫斩首之劳不赏,而家斗之勇尊显,而索民之疾战距敌而无私斗,不可得侠,难至则用介士,所养者非所用,所用者非所养,此所以乱也。

且夫人主于听学也,若是其言,宜布之官而用其身;若非其言,宜去其身而息其端。今以为是也而弗布于官,以为非也而不息其端,是而不用,非而不息,乱王之道也。

澹台子羽,君子之容也,仲尼几而取之,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。宰予之辞,雅而文也,仲尼几而取之,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。故孔子曰:“以容取人乎,失之子羽,以言取人乎,失之宰予。”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。今之新辩滥乎宰予,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,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,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之祸,此二者,任辩之失也。夫视锻锡而察青黄,区治不能以必剑;水击鹄雁,陆断驹马,则臧获不疑钝利。发齿吻形容,伯乐不能以必马;授车而驾而观其涂,则臧获不疑弩良。观容服,听辞言,仲尼不能以必士;试之官职,课其功伐,则庸不疑于愚智。故明主之吏,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。夫有功者必赏,则爵禄厚而愈劝;迁官袭级,则官职大而愈治。夫爵禄大而官职治,王之道也。

磐石千里,不可谓富;象人百万,不可谓强。石非不大,数非不众也,而不可谓富强者,磐不生粟,象人不可使距敌也。今商官技艺之士,亦不垦而食,是地不垦,与磐石一贯也。儒侠毋军劳显而荣者,则民不使,与象人同事也。夫祸知磐石象人,而不知祸商官儒侠为不垦之地,不使之民,不知事类者也。故敌国之君主,虽说吾义,吾弗入贡而臣;关内之侯,虽非吾行,吾必使执禽而朝,是故力多则人朝,力寡则朝于人,故明军务力。夫严家无悍虏,而慈母有败子,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,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。

夫圣人之治国,不恃人之为吾善也,而用其不得为非也。恃人之为吾善也,境内不什数;用人不得为非,一国可使齐。为治者用众而舍寡,故不务德而务法。夫必恃自直之箭,百世无矢;恃自圜之木,千世无轮矣。自直之箭,自圜之木,百世无有一,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?隐栝之道用也。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,自圜之木。良工弗贵也。何则?乘者非一人,射者非一发也。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,明主弗贵也。何则?国法不可失,而所治非一人也。故有术之君,不隋适言之善,而行必然之道。

今或谓人曰:“使子必智而寿。”则世必以为狂。夫智,性也;寿,命也。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,而以人之所不能为说人,此世之所以谓之为狂也。谓之不能言,则是谕也。夫谕性也。以仁义教人,是以智与寿说人也,有度之主弗受也,故善毛嫱,西施之美。无益吾面,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。言先王之仁义,无益于治,明吾法度,必吾赏罚者亦国之脂泽粉黛也。故名主急其助而缓其颂,故不道仁义。

今巫祝之祝人曰:“使若千秋万岁。”千秋万岁之声聒耳,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,此人所以简巫祝也。今世儒者之说人主,不言今之所以为治,而语已治之功;不审官法之事,不察奸邪之情,而皆道上古之傅誉,先王之成功。儒者饰辞曰:“听吾言则可以霸王。”此说者之巫祝,有度之主不受也。故明主举实事,去无用,不道仁义者故,不听学者之言。

今不知治者必曰:“得民之心。”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,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,将听民而已矣。民智之不可用,犹婴儿之心也。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,不挫则寝益。剔首痤必一人抱之,慈母治之,然犹啼呼不止,婴儿子不知犯其所小苦,致其所大利也。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,而以上为酷;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,而以上为严,徵赋钱粟以实仓库,且以求饥馑,备军旅也,而以为上贪;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,并力疾斗,所以禽虏也,而以为上暴。此四者所以治安也,而民不知悦也。夫起圣通之士者,为民知不足师用。昔禹决江浚河,而民聚瓦石,子产开敏树桑,郑人谤訾。禹利天下,子产存郑,皆以受谤,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。故举世而求贤智。为政而期适民,皆乱之端,未可与为治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春秋论

    二卷。清严珏撰。珏字佩之,号生轩,江苏无锡人。家贫好学,潜心于《易》、《春秋》,学宗乡先贤高攀龙,曾讲学东林书院,以布衣终老。著述除《春秋论》外,还有《生轩易说》、《春秋集说》、《尚书讲义》等。《春秋

  • 句容县志

    二十卷,首一卷,末一卷。张绍棠修,肖穆等纂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重修,三十年刻印。张绍棠,光绪年间知句容县。肖穆,安徽省桐城人。此志首卷冠以序、凡例、图说;卷一为圣泽纪;卷二为建置大事纪、古迹;卷

  • 论语述注

    十六卷。清王景贤撰。景贤字子希,闽县(今福建福州)人。此书是述注《朱子集注》。程伊川曾称,十七八岁时读《论语》已通晓文义,读之愈久,愈觉意味深长。朱子也谦称《集注》“如秤上称来不高不低”。景贤即本此意

  • 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

    四卷。清田士懿撰。田士懿,字直忱,山东高唐人。专著山左金石书籍的,始自毕沅、阮元共同著录的《山左金石志》二十四卷,后来段松龄又作《山左碑目》四卷,法伟堂作《山左访碑录》十三卷,尹彭寿作《山左北朝石存目

  • 归田琐记

    八卷。清代梁章钜(1775-1849)撰。梁章钜字闳中,又字茞林,福建长乐(今属福建省)人。嘉庆进士,官至江苏巡抚,持政有方。著有《经尘》、《夏小正通释》、《论语、孟子、三国志旁证》、《称谓录》、《金

  • 商文毅年谱

    四卷。明商振伦撰。商振伦乃商辂长孙,生卒仕履均不详。该书是振伦为商辂所作年谱,其中年谱二卷。书前有商辂小像八幅,用图像形式展现了商辂由乡试至官谨身殿大学士时的情况,显示出作者未能免俗的意图。而其中的言

  • 谦斋文录

    四卷。明徐溥(1428-1499)撰。徐溥,字时用,号谦斋,江苏宜兴人。景泰五年(1454)进士,由编修累官少师兼太子太师、吏部尚书、文渊阁大学士。谥文靖。事迹具《明史》本传。徐溥于孝宗时在内阁十二年

  • 春秋左氏传传例解略

    一卷。刘师培撰。此书在于推求《左传》记事的褒贬义例,以补充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》及《春秋释例》之缺,共辑成十九例。刘师培坚信《左传》书日记事都有褒贬义例,因此他除搜集汉儒对《左传》褒贬义例的古说外,还自

  • 金山钱氏家刻书目

    十卷。清钱培荪编。钱培荪(约1840-1910),字子馨,江苏金山人,藏书颇富,本人又性喜校勘名人著作,有多种丛书刊本行世,但多毁失于太平天国战争中。光绪初年(1875),将家刻四十余种,历时三载编为

  • 说文提要校订

    二卷。近代金钺(生卒年不详)撰。金钺字劼卿,天津人,著作尚有《六书约言》、《说文提要增附》。是编乃校订陈建侯《说文提要》之作。编中于改定陈氏原本处,加“厶”识于原文之旁,于增补陈氏原本处,加“厶”识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