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孟
七卷。清汪有光撰。有光字谦子,安徽新安人。是书首有曹贞吉序及有光自序,题曰《标孟》,行间有评,每节后又有总评,颇能发挥妙蕴。自序言“当今之世,而不急急焉以文诱人,则孔孟或几乎息”。其意欲学者沿袭孟子之文,进而寻求孟子之道。孟子之道旨在称仁义、抑功利、明王道、距邪说。《孟子》七篇,不只是供人揣摩之用。该书有康熙十六年(1677)刊本。
七卷。清汪有光撰。有光字谦子,安徽新安人。是书首有曹贞吉序及有光自序,题曰《标孟》,行间有评,每节后又有总评,颇能发挥妙蕴。自序言“当今之世,而不急急焉以文诱人,则孔孟或几乎息”。其意欲学者沿袭孟子之文,进而寻求孟子之道。孟子之道旨在称仁义、抑功利、明王道、距邪说。《孟子》七篇,不只是供人揣摩之用。该书有康熙十六年(1677)刊本。
一卷。清吴敏树撰。吴敏树(1805-1873),字本源,号南屏,巴陵(今湖南岳阳)人,道光举人,官浏阳训导,擅长古文。曾国藩称其字:字如履危石,落纸乃持重绝伦。其生平淡泊名利,谢绝曾国藩聘任,惟以读书
不分卷。明吴骐撰。吴骐,字日中,上海奉贤人。生卒年不详。遭遇时乱,弃衣巾遁迹山中不出。该集所收均为杂文,上册为赋序论议书启,下册为墓铭文题跋赞传,最后是延陵诗话。吴骐工诗文,诗仿孟郊、贾岛;文浑厚凝炼
一卷。清周宣武(约1757年前后在世。)撰。周宣武,字燮轩,湖南长沙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乾隆七年(1742)进士,著有《咏史六言》。此集所收均为咏史六言绝句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收入存目加以介绍。宣武杂采史
八卷清邓蘖撰。邓蘖字伯兼,号果庵。桂东人。作者在此书“略例附识”中说:“易备隐显之义。不知其隐,则显者亦常不能尽通。于百姓日用,犹嫌不足,况君子之道乎?全书纲领,具于斯矣。”故此书大旨以切于人事为主,
二十卷。清鲍漱芳(生卒年不详)辑。鲍漱芳,字席芬,生平籍贯不详。此石刻共收自唐迄明法书墨迹六十二种,其中唐八种、宋二十二种、元二十四种、明八种,皆依墨迹入石。每册皆以隶书“安素轩石刻”标目,下附“新安
四卷。清吴匡修,钮增尧纂。吴匡字书年,浙江吴兴县人,出身监生,光绪二年(1876)任武乡知县,四年(1878)调补介休县知县。《武乡县续志》光绪五年(1879)刻本。此志纯系续乾隆白鹤本而作,故体例一
八卷。元代王充耘撰。充耘字耕野,吉水(今属江西)人,元统二年(1334)进士,授承务郎、同知永新州事。后弃官养母,著书授徒终老。著有《读书管见》二卷(《四库全书》亦收)、《四书经疑贯通》八卷。元代科举
一卷,清张倬(生卒年不详)撰。张倬字飞畴,江苏吴江人。张登之弟。其父张璐为当时名医,对伤寒颇有研究,著有专书论伤寒。张倬幼承家学,以医闻名。曾与其兄张登参订由父亲诠次的《伤寒缵论》、《伤寒绪论》。此书
三卷。近人黄节撰。此书乃作者在北京大学授课之讲义。起自《关雎》而终于《木瓜》。首列经文,低一格列《毛传》,《毛传》未详者,以《郑笺》补之。再低一格是作者案语,其案语往往折衷旧说择善而从。案语之下再列后
①十卷。清李焕斗修,王五鼎纂。李焕斗字谷愚,江西临阳县人,出身进士,康熙十八年(1679)任广灵县知县。其为官清廉公正,平恕有容,文邑人士多称赞。按广灵古延陵县地,旧志不可考,明万历间,知县杜一奇有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