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味斋诗集
二十卷。清徐志莘(约1711年前后在世)撰。志莘,字任可,一字商农。德清(今浙江德清)人。官顺天府通判。本编有《超庭集》二卷、《壮图集》三卷、《小草集》三卷、《弃担集》七卷、《超乾集》三卷、《老傅集》三卷。诗多取法于苏陆,不事雕饰。有清刊本。
二十卷。清徐志莘(约1711年前后在世)撰。志莘,字任可,一字商农。德清(今浙江德清)人。官顺天府通判。本编有《超庭集》二卷、《壮图集》三卷、《小草集》三卷、《弃担集》七卷、《超乾集》三卷、《老傅集》三卷。诗多取法于苏陆,不事雕饰。有清刊本。
三卷。续狂夫之言 二卷。明陈继儒(详见《邵康节外纪》条)撰。书名《狂夫之言》,取自汉晁错传中之语。此书内容为杂论古今得失,才辨颇为纵横,但见解往往失之偏颇。如他说佛家能养鳏寡孤独;又说颜子端居不动是在
一卷。清李元庚(生卒年未详)撰。元庚字辛樵,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。明朝末年,东林党人除在江南立复社外,在江北的淮安还有规模较小的望社。咸丰年间,元庚检阅范眉生《诗苑天声集》,书中列望社姓氏三十八人,其
一卷。明朱凯(约1497前后在世)撰。朱凯字尧民,长洲(今江苏)人(生卒年不详)。朱凯工诗画,与同俚朱存理斋名,人称“两朱先生”。著有《尧民集》,今仅存《句曲纪游诗》一卷。为凯与东阳沈用之,沈宜永兄弟
一卷。明虞淳熙(详见《孝经迩言》)撰。是书无序跋。虞氏征引诸书会及古文孝经者,录其所作驳语于其下,凡十六条。大旨拾司马贞余唾,不过征引稍广。是书缺乏新意,却对《古文孝经》持有成见,语多武断,诚不足取。
一卷。清刘永锡撰。刘永锡,字我彭,详见《河工蠡测》条目。刘永锡历河干二十余年,暑热霜寒,风餐露处,谨小慎微,绸缪未雨,量堤岸之高卑,计修筑之长短,选器具,率徒役,或疏、或浚、或塞,因天之时,度地之势,
十九卷。清刘绍攽撰。刘绍攽,三原人。此书大旨以程传为宗,与《本义》有很大不同,与邵子先天之说也不尽相同。有所独见。唯独对汉儒旧训掊击过当,颇近于颠倒错乱。其议论纵横,也是大抵随文生义,所以往往自相矛盾
十二卷。明江柏(约1551前后在世)撰。江柏字廷节,号青峰,浮梁(今江西景德镇)人,生卒年不详。嘉靖十七年(1538)进士,官至光禄寺卿。著有《青峰存集》。是集为其侄江思聪所刻。凡十二卷。卷一为表论,
九卷。《补遗》一卷。清代朱铭盘(1852-1893)撰。朱铭盘少倜傥,善属文,壮事张裕钊,他的文章本有骈体基础,又有古文功夫。章太炎为其文集作序云:其文上规晋宋,下亦流入初唐。文集中有些作品,如《东援
一卷。清代陈伟撰。此书是作者自光绪丙戌(1886)冬至光绪己丑年(1889)间研读经史著作时写成,主要摘录了一些封建士子修身治国的格言,其中有一些则是感于时事而写的警句。另外在“天平景象是衰败根基”一
一卷。清钱熙祚(生卒年不详)撰。熙祚有《吴兴志校勘记》,已著录。熙祚既刊行《鬻子》,又据《道藏》本及《意林》、《群书治要》、《北堂书抄》、《文选注》、《艺文类聚》、《太平御览》、《驿中》、《汉书·艺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