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楚辞补注

楚辞补注

十七卷。宋洪兴祖(1090-1155)撰。洪兴祖,字庆善,丹阳(今江苏丹阳)人。宋徽宗政和中登上舍第。南渡后,历任秘书省正字,太常博士等职。后出知真州、饶州,兴学开荒,有政绩。因触犯秦桧而编管昭州卒。洪氏好古博学,终身不离书本,著有《老庄本旨》、《周易通议》、《系辞要旨》、《古文孝经序》、《楚辞补注》及《考异》等。此书所以称“补注”,是因为在王逸《楚辞章句》的基础上,对王氏说法在义理上加以阐发、引申,在名物训诂上加以考证、辨析,并纠正《章句》之疏误,补充《章句》之不足,故称《楚辞补注》。它是解释《楚辞》较早、较有价值的注本,朱熹撰《楚辞集注》多取其说,故此书在研究《楚辞》专著中占有重要地位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称其为“于《楚辞》诸注之中,特为善本”。南宋陈振孙在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中对此书撰写过程有详细叙述:“兴祖少时从柳展如,得东坡手校《楚辞》十卷,凡诸本皆两出之。后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参校,遂为定本,始补王逸《章句》之未备者。书成,又得姚延辉本,作《考异》附古本《释文》之后。其后又得欧阳永叔、孙莘老、苏子容本于关子东、叶少协,校正以补《考异》之遗”。洪氏参校本有二十部左右,并逐步完善,可见其用力勤恳、态度严肃认真。此书兼载《释文》(亦称《楚辞释文》,今佚),《考异》一卷附《释文》后。今流传本无《考异》,其内容已分散编入《补注》之中。《补注》撰写体例为:先列王逸注文于前,再以“补曰”,表明是洪氏补注部分。此书的学术、文献价值是:一、在《楚辞》校勘、订正上,取得很大成就。至洪氏时代,《楚辞》已流传千余年,几经传写,异文脱简,纷然杂陈、莫衷一是。洪氏参考多种底本,精心校订,力图再现古本原貌。如注《抽思》“愿荪美之可完”句时,曰:“‘完’一作‘光’”。比较二字,“光”与上句“亡”协韵,今多以“光”为是。对《离骚》“曰黄昏以为期兮,羌中道而改路”注曰:“一本有些二句,王逸无注;至下文‘羌内恕己以量人’,始释‘羌’义,疑此二句后人所增耳。”此说甚为合理,并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,以此二句为衍文。二、《补注》一书依据底本赅博,征引宏富,保存了唐代以前及洪氏同时代今已失传的《楚辞》著作中的若干遗说,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。郭璞(晋人)所注《楚辞》,徐邈(晋人)的《楚辞音》均佚,《补注》多次引用;时人鲍慎思鲍钦止之说亦有所引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《楚辞释文》的征引。《释文》为古本,今佚,由于洪氏的征引,保存了不少极为珍贵的资料。今人游国恩将《补注》所引《释文》,逐条摘录,得七十七条,使后人得见《释文》之一斑。三、对屈原品格,给予很高评价,对贬损屈原之说,给予有力批驳。在《楚辞补注·〈离骚〉后序》中说:“余观自古忠臣义士,慨然发愤,不顾其死,特立独行,自信而不回者,其英烈之气,岂与身俱亡哉!”对班固称屈原“露才扬己”,颜之推诬屈原“露才扬己,显暴君过”的妄言,严斥为“无异妾妇儿童之见。”《补注》也有失当或牵强之处。有的是承袭王逸的误说,将《离骚》的“椒专佞以慢慆兮”的“椒”,解为楚大夫子椒,是极不当的;有的纠正王说,反更显错误,如《九歌·湘夫人》“帝子降兮北渚”之“帝子”,王逸解为“尧女也”,尚能接近作品原旨,而洪氏却说:“帝子以喻贤臣”,反而更违诗意。版本有“宋刻本,十七卷,《天禄琳琅书目后编》著录,原项元汴家藏而入内府,今不知归何处。明复刻宋本,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浙江图书馆藏。清康熙元年毛氏汲古阁刻本,北京图书馆、清华大学、杭州大学皆有藏。清后有多种版本。今见普及本为中华书局编辑部据汲古阁刊本,1981年标点排印,白化文等校点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静修堂书经解

    四册。清仇景崙撰。仇景崙此书不分卷,兼解今文和古文,只是较多袭用阎若璩的观点。书中有时称“伪《孔传》”,有时又称“孔安国”,其体例还不够统一。书中内容,有的解释篇题,有的解释经中的文句,汇集了众家之说

  • 澹园诗续稿

    二卷。清于祉撰。生卒年未详。于祉字燕受,别号淡园。山东潍县人。道咸间,以诸生隐居教授,终于乡。于祉诗多寓情淡泊,自抒所得。然才力不足,又不求甚解,不免失之于浅陋,此其蔽也。集中亦时有佳名,如《戊午祀灶

  • 傅子

    一卷。晋傅元(玄)(217-278)撰。傅元字休奕,北地泥阳(今陕西耀县)人。自幼孤贫,博学。曹魏时,历任弘农太守、典农校尉,封为鹑觚男。在司马晋,又历任散骑校尉、驸马都尉。曾从事编写《魏书》,对儒、

  • 高子讲义

    一卷。清潘世璜编辑。世璜字理齐,江苏吴县人,乾隆进士,官至工部主事。高子即高攀龙。世璜从其遗书中,辑成此卷。其中《论语》三十一条,《中庸》二条,《孟子》十九条。世璜自序言:“高子讲居敬穷理之学,大旨以

  • 敬斋古今黈

    八卷。金末元初李冶(1192-1279)撰。李冶字仁卿,号敬斋,真定栾城(今属河北)人。生平事迹详见《测圆海镜》。此书原分四十卷,后散佚,今传本仅八卷,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类,每类各二卷。《汉书·东方朔

  • 读易初稿

    八卷。清丁叙忠撰。丁叙忠字秩臣,湖南长沙人。此书历引宋以来邵周程朱诸儒易说,证以本经,验以人事,所言多为阐发人生道德之旨。他认为周易实际上为卜筮之书,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都不超出民生日用的范畴。人们

  • 孝经中秘

    一卷。清黄奭(详见《孝经》)编辑。是书引《御览》“某作孝经”一百六十字,跟其他辑本相同。取《路史》校之,二者不同有:“某作孝经,文成而天道立”下有“乃”字,“天”下无“则”字,“玄云”作“玄霜”,“北

  • 禹贡要注

    一卷。原本题明郑澹泉先生编注,海宁祝逢源校。澹泉为明郑晓的别号,郑晓字窒甫,浙江海盐人,嘉靖二年进士,官至刑部尚书,卒后,于隆庆初年赠太子少保,谥端简。主要著作有《尚书考》、《禹贡说》、《禹贡图说》等

  • 汾上续谈

    一卷。明朱孟震(详见《河上楮谈》条)撰。此书体例与《河上楮谈》相同,而所记多琐事,其中“安南国试录”叙述颇详,足资考证,有一定参考价值。有明万历间刊本,共一册,书首有万历十年(1582年)朱孟震自序,

  • 增订禹贡注读

    一卷。清徐鹿苹撰。徐鹿苹为清末人,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。本书卷首录有《随山浚川图考》、《九州考》、《禽星分野图考图说》、《九州思赋等数指掌图》、《江汉淮泗入海图考》、《九河图考》、《伊洛瀍涧入河图考》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