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楝亭五种

楝亭五种

六十五卷。清曹寅(1658-1712)编。曹寅字子清,一字楝亭,号荔轩。祖籍蒙古汉军正白旗,原籍丰润(今属河北),世居沈阳。官江宁织造通政史,并视两准盐政。因其父尝于家门外种植楝树数株,绿荫可爱,便建一小亭,名为“楝亭”。用作藏书赏画之处。曹寅从政之余以校勘购书为乐,往来于书肆问,所藏之书以宋元版本较多。与朱彝尊交往甚密,曝书亭之书,曹寅皆抄有副本。如《宋朝通鉴长编记事本末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三朝北盟会编》、《崇祯长编》等,皆为手抄。刻有《楝亭藏十二种》。又收集古今文字音韵学之书《玉篇》、《广韵》、《类编》、《集韵》、《礼部韵略》等刊刻行世,名曰《楝亭五种》。南朝顾野王著《玉篇》,体例仿《说文》部首次序,以义相聚,分五百二十四部,解说详备。宋陈彭年、丘雍等奉敕撰《重修广韵》,增广隋陆法言的《切韵》而成,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,引征内容不仅出自经史子集,还兼采小说、杂记等,为研究中古音的重要依据。至景祐四年(1037年)太常博士宋祁认为陈彭年所定《广韵》多用旧文,繁略失当,因诏刑部郎中知制诰丁度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李淑等依例刊修《广韵》而成《集韵》,改并《广韵》独用韵为同用的有十三处,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个,较《广韵》多出二万余字。并罗列很多重文异体字。文字训义,以许慎《说文》为本,注音用反切,有胜《广韵》之处。《礼部韵略》为景德时所修《韵略》的修定本。是当时科举取仕所用的官韵范本。该书收字九千五百九十个,韵部分合与《集韵》相同。此书的作用在音不在义,因此字义训释极为简略。《礼部韵略》原本不存,所见均为后人修定本。《类篇》旧题为司马光撰,此书在每个部首之前先排列《说文》对这个部首的诠释,然后再对本部中的文字加以解说。它象《玉篇》一样,以音义为重,并不逐字分析形体结构。从全书看,《类篇》作者态度慎重,说解不标新立异,自己不能解释的也不强作解释。《楝亭五种》目录:梁顾野王《玉篇》三十卷、宋陈彭年《重修广韵》、宋司马光《类篇》十五卷、宋丁度《集韵》十卷,宋丁度《礼部韵略》附《释文互注》五卷。有清康熙间刻本行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明三十家诗选

    十六卷。清汪端(1793-1838)编。汪端,字允庄、号小韫,钱塘(今浙江杭州市)人,为陈裴之妻。能诗,著有《自然好学斋诗集》、《元明佚史》。此集为明诗选集,前有道光二年(1822)曹贞秀、梁德绳序,

  • 隋炀帝艳史

    明齐东野人撰。关于作者的真实姓名、生平不详。鲁迅先生认为齐东野人即明代文学家冯梦龙,许多学者认为其论据不足,有待于进一步考证。全书八卷四十回,以隋炀帝荒淫放荡的一生为主线,叙述隋王朝败亡的历史。隋炀帝

  • 春秋简书刊误

    二卷。清毛奇龄(详见《仲氏易》)撰。此书是清人校勘《春秋》经文取得成绩之第一部。毛氏认为,《春秋》经书是依据鲁史简书修成,而《左传》则是依据各国史记之策书而作。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“两家杜撰,目不见策书

  • 快雨堂题跋

    八卷。清王文治(1730-1802)撰。王文治,字禹卿,别号梦楼。江苏丹徒(今江苏镇江)人。乾隆三十五年殿试及第,官翰林侍读,后为云南临安府知府。王文治能诗、擅书。其书法源出董其昌,秀逸天成,名闻海内

  • 埙篪音

    二卷。明虞淳熙、虞淳贞同撰。虞淳熙(约1598年前后在世),字长孺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万历十一年(1583)进士。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。著有《孝经集灵》。虞淳贞字僧儒,为淳熙之弟。生卒年

  • 经稗

    六卷。清郑方坤(生卒年不详)撰。方坤字则厚,号荔乡,建安(今福建建瓯)人,雍正元年进士,官至兖州府知府。此书杂采前人说经之文,包括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春秋》、《三礼》、《四书》。因多摭诸说部之中

  • 前游桃花源记

    一卷。清陈廷庆撰。陈廷庆,字兆同,号古华,奉贤人,乾隆间进士,官辰州知府。著有《谦受堂集》乾隆五十五年(1790)七月,莅临辰阳,过桃源初游时所作。记抵沅江,舍舟而走陆路,行经桃源山下,适阴雨未散,乘

  • 正学隅见述

    一卷。清王宏撰(详见《周易筮述》)撰。宏撰认为,对于周敦颐无极之说,陆九渊等相与辩论于前;对于朱熹格物之说,王守仁等相与究诘于后,诸儒聚讼,数百年未休,大抵尊朱者全斥陆、王为非,尊陆、王者则全斥朱子为

  • 四书抄

    十八卷。清秘丕笈撰。丕笈字仲负,故城(今河北故城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康熙十二年(1673)进士,官至陕西提学副使。此书汇辑《四书或问》、《四书大全》、《四书蒙引》、《四书存疑》等书中的材料为一编,因为

  • 安素轩石刻

    二十卷。清鲍漱芳(生卒年不详)辑。鲍漱芳,字席芬,生平籍贯不详。此石刻共收自唐迄明法书墨迹六十二种,其中唐八种、宋二十二种、元二十四种、明八种,皆依墨迹入石。每册皆以隶书“安素轩石刻”标目,下附“新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