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水经注

水经注

四十卷。郦道元撰。郦道元(469-527年),字善长,幽州范阳涿郡(今河北涿县)人,北魏著名地理学家。孝文帝时,历官尚书主客郎、治书侍御史,累迁辅国将军、东荆州刺史、御史中尉等。居官号称严猛,为权贵所不容。南齐皇子萧宝夤因亡国投奔北魏,后又欲谋叛。北魏孝明帝以郦道元为关西大使,查办萧宝夤谋叛事,被萧宝夤杀害。一生博览,好著述,撰有《本志》、《七聘》等,流传至今者,唯《水经注》四十卷。《水经》是一部古地理书,专记全国河流源委和所经地理,旧题东汉桑钦撰,又有以为晋郭璞所作。清代四库馆臣考辩,以其作者为三国时人,迄今为多数学者沿用。其书内容简略,只述一百三十七条水道,有的只不过简短到一、两句话。郦道元据以为纲,详加补注,叙述了一千三百五十余条水道,注文三十余万字,为原书二十余倍。其注征引广博,依水道沿途历记山川、都市、冢墓、祠庙、第室、石刻、名胜、故事、歌谣、怪异,并及于动物、植物。据统计,其注引用古书多达三百余种。其中,颇有一些极珍贵的古代史料。如卷十四鲍丘水下所附高梁水条,引用了晋惠帝元康五年所立《刘靖碑》,知曹魏时曾修车箱渠,“自蓟西北径昌平,东尽渔阳潞县,凡所含润四、五百里,所灌田万有余顷”。这一记述,较比《三国志·魏志·刘靖传》详实而具体。再如卷二十九比水条下所记樊宏在湖阳为一个田庄实况,更为史书所不多见。《水经注》与其说为《水经》作注,实不如说是郦道元的再创作。只是由于他生活在南北对峙的历史年代,对南方的地理形势仅凭耳闻,未曾目睹,形成其书“详于北而略于南”的不足。该书在中唐以前尚未为世人所重视,以致宋初修《崇文总目》时,称其已佚五篇(卷),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所引滹沱水、洛水、泾水等已不见于传本。自明以来,唯有万历时朱谋玮笺校注本流传较广。至清,致力于该书的学者不下二、三十家,成为其间“显学”,名为“郦学”。最初,以全祖望、赵一清、戴震最为著名。全祖望有《七校水经注》,赵一清著《水经注释》重加厘订后人所注,并考补了所佚五卷中的二十一条水道。戴震则据《永乐大典》详加校勘,补正了七千二百九十余字。至清末,王先谦汇众家之说,著成《合校水经注》。民国初年,杨守敬又有《水经注疏》和《水经注图》。原想写成《水经注疏》八十卷,未完而卒,由其学生熊会贞续成,由科学出版社出版,可谓集大成之作。但尚有许多细致工作,有待进一步深入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乐律纂要

    ① 一卷。明季本(1485-1563)撰。季本字明德,号彭山,会稽《今浙江绍兴》人。师从于王守仁,正德年间中进士。平生著述甚多,有《易学四同》等书。是书共十三篇,其论述声气之源,想舍古尺而治以耳,也不

  • 龙游县志

    四十卷,首一卷,末一卷。民国余绍宋纂。余绍宋,龙游县人。此志为民国十四年(1923)铅印本。全书为四十卷,首一卷,末一卷。为纪者一,曰通纪。得卷一,为考者五,曰地理、氏族、建置、食货、艺文。得卷六,为

  • 将将纪

    二十四卷。明李材(详见《李见罗书》)撰。从此书书名看,其主旨在于御将,然卷一至卷九详载汉、唐、宋七帝《本纪》之文。《四库提要》讥其“牵连并书,殊无断制”。卷十至二十一,所记自虞夏迄于南宋,分别得失,作

  • 说文正字

    二卷。清王石华、孙凤卿同撰。王、孙二氏之生平未详。是书依《说文》字部,写为正字,并附古文篆籀,或字之变体。去掉徐铉所增之字,分为上下两卷。其于文字源流,叙述简明,可使学者循览易了。不失为小学之津要。

  • 释名

    八卷。东汉刘熙撰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《释名》八卷,注:“刘熙撰。”宋陈振孙《直斋书录解题》亦载《释名》,注曰:“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。”《隋书·经籍志》于《大戴礼记》下注云:“梁有《谥法》三卷。后汉安

  • 谏垣疏稿

    四卷。姚学闵撰。姚学闵,明代武陵(今属湖南常德)人。字顺山,隆庆辛未(1571)进士,由知县历官礼、刑、兵三科给事中,有《谏垣疏稿》。姚学闵曾一视京营,一阅宣大、山西边务,以其前后奏疏,汇为《谏垣疏稿

  • 桧亭集

    九卷。元丁复撰。复字仲容。天台(今属浙江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不求仕进,放情诗酒,浪迹江淮。晚年卜居金陵城北。平生所著甚多,但脱稿即弃,因而多散佚。其婿饶介之及门人李谨之各据所得搜辑成帙。介之所编称集,谨

  • 白鹿洞规条目

    二十卷。清代王澍(1668-1743)撰。王澍见《禹贡谱》条。全书以朱熹《白鹿洞规》为纲,并分类分条进行论述,论述中引用了许多儒家经典著述及史部著作中的内容,是一部系统研究朱熹《白鹿洞规》的书。

  • 楚辞章句

    十六卷。东汉王逸(约89-158)撰。王逸,字叔师,南郡宣城(今湖北宣城)人,汉安帝元初(114-120)中举,为校书郎,《楚辞章句》约作于此时。汉顺帝时(126-144)官至侍中。著有赋、诔、书、论

  • 颜子鼎编

    二卷。明徐达左(生卒年不详)编,高阳(生卒年不详)删补并注。达左字良夫,号松云道人,平江(今湖南省平江县)人,元末曾遁迹邓尉山,洪武初,起为建宁县学训导。高阳,嘉兴(今浙江省嘉兴县)人,仕履不详。考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