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潜斋医书五种

潜斋医书五种

二十六卷。清王士雄(18081867)撰。王士雄字孟英,又字梦隐,号潜斋,别号半痴山人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曾祖王学权通晓医理,撰《医学随笔》,后改为《重庆堂随笔》。祖父王永嘉、父亲王仓曾加以整理、补充、校注,最后由王士雄校订刊行。王氏幼年丧父,历经贫困,二十余岁时至婺州(今金华)佐理盐业为生,利用余暇钻研医书,后游于江浙等地,以医为业。后精于医,颇有盛名。王氏继承家学,疗疾多全活,对温病证和理论有独到见解,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之一。著有《温热经纬》、《三家医话》、《王氏医案三编》、《王氏医案绎注》、《王氏医案正续编》、《王孟英医案》、《古今医案按选》、《四科简效方》、《圣济方选》、《言医选评》、《潜斋医话》、《潜斋简效方》、《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》等书。此书又名《王氏医书五种》,为丛书,包括《温热经纬》五卷,《霍乱论》四卷,《饮食谱》七卷,《医案》(原名《回春录》)二卷,《医案续编》(原名《仁术志》)八卷,共二十六卷。多为王氏重要著作。《温热经纬》一书,共十四万五千字。以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之说为经,以叶天士、薛生白、余师愚、陈平伯四家之辨为纬,逐条加以注释,辨析伤寒与湿热之异,温与疫之异,伏气与外感之异。书中辑录《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中有关温热病原文,引录历代医家注释,论述温热病病因、证候、诊断以及治疗原则。把温热病分为卫、气、营、血四阶段,阐明热性发展规律。又选方一百一十三首,详论方剂药性和配合原理。所选典籍原文,分条辑录。对理解温热病概念、病因、病机、种类、诊断、治疗等均有所裨益。为论温热集成之书,对温病学发展影响颇著。《霍乱论》为王氏首篇医学专论。当时疫病流行,霍乱伤人最多,王氏往来于江浙一带,为百姓解除吐泻转筋之苦,在医疗实践中写下此篇。后霍乱再次大流行,王氏女儿及好友皆死于此疫,于是重订此书。认为霍乱的病因有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之别。时疫霍乱的病因因为水中“臭毒”,由于饮水恶浊所致。一般六气为病,致阴阳二气乱于胃肠胸中,不是时行疫证霍乱,这种霍乱不至延门阖境为灾,多属于寒霍乱。时行疫证霍乱多发于夏热亢旱酷暑之年,一朝卒发,风行似疫,这种霍乱多为热霍乱。书中采《内经》及历代诸家之说为总义,分热证寒证(即热、寒霍乱)两类。后又列治法、医案、方药。论述十分详备。《饮食谱》为王氏博采有关食疗药物,结合其实践体会撰成。分为水饮、谷食、调和、疏食、果实、毛羽、麟介七类,共载食疗药物三百三十种,述其药性、功用、适应证、处方、禁忌。各药后所列之单方、验方,多简便易行。如赤小豆末与蛋清稀调涂之可治丹毒。此书对健康者养生、病者疗疾均有参考价值。《医案》原名为《回春录》,又名《王氏医案》。书中以年代为序收载外感、内科杂病、妇科等医案近百则,约二万言。其中以内科杂病为多。每案详述患者里居姓氏、病症病因、脉法方药,溯因求源,辨证精当,论治灵活。叙案详细完整,阐发精辟,析理超卓。于枢机气化,升降出入,颇有独特见解。如治伏气诸病,多用轻清流动之品助其升降,疗温热多以凉润清解之法。对后世影响颇大。《医案续编》原名《仁术志》,又名《王氏医案续编》。为王氏道光二十年至三十年(1844-1854)间临证医案。此书仿《医案》体例,以年代为序,列载各科临证治案,其中以外感证治为多,补充了前书之不足。叙案繁简不一,或简叙证治,或议病论证,或论诊法,解析方药。辨证精细,施治灵活,临证经验丰富。上述五书均有单行本。丛书有光绪十八年(1892)上海醉六堂重刊本,1912年文瑞书局石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郊笑端集

    二卷。明董纪撰。董纪,字良史,又字行,更字述夫,上海人,生卒年不详。洪武十五年(1382)举贤良方正,廷试对策称旨,授江西按察使佥事。未几告归,筑西郊草堂以居。因即以名其集为《西郊笑端集》凡二卷。然其

  • 唐类函

    二百卷。明俞安期(生卒年不详)撰。俞安期字羡长,初名策,字公临,吴江(今江苏苏州)人。魁颜长身,才气蜂涌,但竟以布衣终。著有《翏翏集》四十卷。《诗隽类函》、《类苑琼英》、《启隽类函》。唐朝所著类书大小

  • 宁阳县乡土志

    一卷。清曹倜修,李椿龄、张云渠纂。曹倜,江阴人,光绪三十三年(1907)任宁阳知县。李椿龄字广文,邑人。张云渠,邑人。光绪年间,朝廷命各郡邑编辑乡土志,以资采择。宁邑前令更调频,仍无暇修志,曹倜掌宁阳

  • 五教法

    [孙]子曰:“善教者于本,不临军而变,故曰五教:处国之教一,行行之教一,处军之[教一,处阵之教一,隐而]不相见利战之教一。处国之教奚如?曰……孝弟良,士无壹乎?虽能射不登车。是故善射者为左,善御者为御

  • 释迦谱

    十卷。梁代释僧祐撰。僧祐生平事迹详见《弘明集》条。《释迦谱》一书,僧祐于齐代编撰而成,为现存中国所撰佛传中最为古老的一种。所记释迦如来胤裔托生之源,得道度人之要。撰写此书的用意在于“显明觉应”。集经、

  • 双白燕堂诗集

    八卷。集唐诗三卷。清陆耀遹(1771-1836)撰。陆耀遹字绍闻,号劭文,江苏武进人。道光元年(1821)举孝廉方正,试二等。选授阜宁县教谕,至任百日卒。陆耀遹早年久困科场,仕途坎坷,既不能措天下于茵

  • 志林新书

    一卷。晋虞喜撰。清马国翰辑。喜有《论语注》,已据马国翰辑本著录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儒家有《志林新书》三十卷。《意林》载二十四卷。《唐书·艺文志》二十卷。已失传。马国翰据诸史得十三节;便采《三国志注》、《

  • 论语孙氏集解

    一卷。晋孙绰(314-371)撰。清马国翰辑为一卷。绰字兴公,太原中都(今山西榆次)人。晋文学家。官至廷尉卿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《集解论语》十卷,并新旧唐志同为绰撰。《经典释文·叙录》作集注,亦为十卷

  • 竹谱详录

    一卷。旧本题为元李衎撰。李衎生平,详见《竹谱》。李衎有《竹谱》十卷,《永乐大典》已采辑著录,故抄袭十卷之《竹谱》成一卷之《竹谱详录》,易如反掌,只是其“详”实难达到。对此,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仅存其目,加

  • 纬堂诗钞

    四卷。清汤大奎(生卒年不详)撰。汤大奎号纬堂,字曾辂,江苏武进人。幼读书笃志于古,少负隽才,工音韵,居里中即有诗名。家贫。未达时即远游瓯越吴楚,所至辄遍探山川名胜,登临慷慨,发为歌吟,记游之作颇丰,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