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七卷(《六书精蕴》六卷,音释一卷)。明魏校(1483-1543)撰。魏校字子才,昆山(今属江苏)人。居苏州葑门之庄渠,因自号庄渠。弘治进士,官至太常寺卿。著作还有《周礼沿革传》、《大学指归》、《春秋
七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元赵汸(1319-1369)撰。汸,字子常。休宁(今属安徽)人。长于经学,所著有《周易文诠》。晚年筑东山精舍,时人称东山先生。明洪武二年(1369)曾预修《元史》。汸门人汪荫裒辑其
一卷。宋王应麟(1223-1296)撰,清卢文弨(1717-1796)增校。应麟字伯厚,号深宁居士,庆元(今浙江宁波)人,淳佑进士,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。精于经史、地理,善长考证,著作极多,有《深宁集
一卷。清王宗诚(1764-1837)撰。宗诚字中孚,号莲府,一作廉府,青阳(今属安徽)人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进士,官至兵部尚书。此书系就《说文解字》撮举六书大义,论述重点为形声、转注二书。论及形
一卷。清高兆(生卒年未详)撰。高兆字固斋,侯官(今福建闽侯)人。沈懋德跋云:“固斋先生为八闽骚坛巨手,余于全闽诗话,睹其数作,皆超脱雄浑,嗣响盛唐,顾以未见全集为憾。兹宫词一编,其隶事虽与陈蒋王徐四家
六十卷。明周珽编。周珽字无瑕,浙江海宁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初,其曾祖敬,辑《唐诗选脉》一书,刊未竟而毁。珽辑缀残稿,续成是编。其持论以高棅“品汇”、李攀龙“诗删”为宗。体例仿效《唐诗品汇》,按体编排。先五
二十八卷。清汤斯祚(约1729年前后在世)撰。汤斯祚字衎之,号亦庐,南丰(今江西豫章)人,生卒年均不详。雍正中以贡生官江西新昌县训导。斯祚工诗,笔力爽健,而功力尚浅。是集以编年为次。其居家则有《超遥书
一卷。题黄帝撰,清马国翰辑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天文类载是书。集注:李奇曰:“三台谓之泰阶,两两成体,三台故六;观色以知吉凶,故曰符”;《史记·天官书》曰“魁下六星,两两相比者,名曰三能。三能色齐,君臣和
二卷。宋杨万里(1127-1206)撰。杨万里字廷秀,号诚斋。吉州吉水(今属江西)人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进士。是南宋四大家之一。此编计有君道三策、国势三策、治原三策、人才三策、论相二策、论将二策
一卷。南齐沈居士撰。清马国翰辑为一卷。皇疏引沈居士说而不著其名。马定为沈驎士,因《齐书·沈传》有训注论语之事。朱彝尊《经义考》曰《论语训注》佚。也是据沈传而言。马又说史称驎士隐居余不吴差山。教授经书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