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经义正衡叙录

经义正衡叙录

二卷。清雷廷珍(1854-约1893)撰。廷珍字玉峰,贵州绥阳县人,光绪十四年(1888)举人。曾在贵阳经世学堂主讲经术文学,又主持笔山书院讲席。廷珍拟著《诸经正衡》,此二卷,仅为其叙录。大旨分经义为小学、士学、贤学、圣学。将小学列于其首,可见治经继承了乾嘉学派之风。但在篇中又常对近世经学家动以《说文》诂经进行讥评,对《尔雅》诂训予以贬抑,则与考据诸儒大相径庭。又援《汉书·艺文志》谓六书皆造字之本,论今学古学斥郑玄杂揉今古,则与廖平之说合。但虽轻蔑古学,又不笃信今学,则与廖平稍异,且自伸独见,颇具条理。其谓六书的形声象声似刻意求新,却难以令人置信。论士学、贤学、圣学,极力推崇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,谓七十子后以二子为最纯,五经之传以二子为最古。据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其义则始乎为士,终乎为圣人。”又证以“修身”、“非相”、“儒相”、“哀公”诸篇,认为士学、贤学、圣学当本于《荀子》。此说似言之成理。但评论清代经术谓“第就其纂述之业而论,专门墨守者,已拘而鲜通;博采兼收者,又通而泛滥矣。”将前人一笔抹煞,未免太过。其实,就他本人所论治经之方法,也不过老生常谈。其下则言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、《易》之经义,究其大意,即以为孔道一“中”可以概括,孔教一“礼”可以总领,中和乃天地之至道,礼乐为圣人的至教。其言肤浅,大而无当,于经学不过拾其皮毛而助其狂议而已。从本篇亦可推知其正衡诸书,大致类此。不过雷廷珍不盲从迷信,敢立新见,对开拓学者心胸具有一定启发作用。只是不幸早亡,未能进一步深造研求。《经义正衡叙录》有光绪二十八年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春秋命历序

    不分卷。清黄奭(详见《汉学堂丛书》)辑。该书是《春秋纬》之一,不见于诸史《经籍志》、《艺文志》及其他诸家著录,亡佚已久。但唐代《文选注》、《初学记》、《艺文类聚》以及宋代《太平御览》、《路史》诸书仍时

  • 清太宗圣训底稿残本

    十六册。不著撰人名氏。太宗圣训创修于顺治,重修于康熙十年至二十六年修成,但未刊行。至乾隆四年始诏刊行,该底稿残卷十六册,其标题亦与刻本不同,如宥过、戒饬、明罚、武功、尊儒、明决、恩泽、圣德、约信、定制

  • 说文解字索隐

    一卷,补例一卷。清张度(生卒年不详)撰。张度字叔宪,又字吉人,号辟非,湖州(今浙江吴兴)人。张氏以不知六书不得谓之识字,不知《说文》之例不能明《说文》之谊,作《六书索隐》以求识字,作《说文补例》以求读

  • 南园

    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请君暂上凌烟阁,若个书生万户侯?

  • 古州厅志

    十卷首一卷,清余泽春修,余嵩庆等纂。余泽春,武陵人,曾任古州厅同知。光绪初,余泽春为同知,创议纂修志乘。延余嵩庆主其事。未竟去滇,携稿自随。又十年始以稿寄其门人陆渐鸿、陈之宫,遂付梓。《古州厅志》光绪

  • 杂学辨

    一卷,附记疑一卷。宋朱熹(敬称朱子)撰。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。共有苏轼《易传》十九条,苏辙《老子解》十四条,张九成《中庸解》五十二条,吕希哲《大学解》四条,皆摘录原文,各为驳正于下。末有乾道二

  • 读韩非子札记

    三卷。清陶鸿庆(生卒年不详)撰。《读韩非子札记》是收入《读诸子札记》中的第十二种书。书中对《韩非子》一书作了颇为详尽的校释,其中对一些错误的纠正非常可信。当然书中也不乏依据主观擅自改动之处。《续四库全

  • 遂宁县志

    ①十二卷首一卷,张松孙等修,寇赉言等纂。遂宁县志创于明嘉靖时期,后因战乱散失。清代张文端遍访故老,广搜典籍,又重新纂辑。乾隆八年(1743)县令田朝鼎复为增辑,视旧志加详,分门凡三十六类。又四十二年,

  • 儒学警悟

    六种,四十一卷。南宋俞鼎孙、俞鼎经编辑。编者生卒年不详,建安(今福建建瓯)人,《宋史》无传,生平事迹不详。据书前目录标题,仅知鼎孙官为太学、鼎经官为上舍,皆为学官。丛书共收书六种,《石林燕语辨》十卷、

  • 诸葛丞相集

    四卷。清朱璘(生卒年不详)编,朱璘,字青岩,常熟(今江苏苏州)人。官至南阳府知府。工文,著有《东湖文集》。此书首卷载诸葛亮遗文一卷,为摘取《三国志注》和类书而成。其《黄陵端记》,经《四库全书》编辑者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