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虎丘山志

虎丘山志

①四卷。明文肇祉撰。文肇祉,字基圣,江苏人,文徵明之孙。《虎丘山志》明刻本,共四卷。分为十门。本志第一。泉石第二。庙宇第三。草木第四。流衍第五。人物第六。灵栖第七。释流第八。见闻第九。文辞第十。兹篇记虎丘山甚详。其谓小吴轩,在虎丘山寺东南角,飞驾出岩处,又谓小吴轩亦称小吴会,古人云其地天开图画,称过吴而不登虎丘俗也,登虎丘而不登小吴轩,犹不登也。夫小吴轩,今已废,吴人犹于寺之东南,榜小吴轩三字,可想见其盛时之情景也。兹篇所载诗词,自陈张正见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起,至元周驰止,不载明人,是亦具有别裁。② 十卷。清顾湄撰。顾湄,字伊人,江苏太仓人。虎丘有专志,始于明初王宾,然已残缺不全。其后,文肇祉重修,有传本。松陵周安期三修,则未能刊行于世。顾湄,以旧志多谬误,故又撰此书。《虎丘山志》传钞本,共十卷。卷首首列康熙十五年(1676)徐乾学序。次列巡幸恭纪,下署候补通判旧登封县知县张埙敬识。次万岁楼图,下署候选训导金之矿敬识。其下为山志正文。兹篇虽本三家旧本,实删芜剔秽,面貌一新。优于旧志者有以下几方面。其一,物产。兹篇唯特产者方书之,尤详虎丘茶。旧志所载多项,都无关紧要,一概删之。其二,人物。旧志颇多泛滥。今则苟非史乘可考者,悉删之。其三,高僧。旧志或但书名号,不为立传,失之过简;或一人铭传并存,失之过繁。今则细加参核,事迹在山中则详,它处则略。其四,正旧误处甚多。如辨刘梦得诗《生公讲堂》,谓当在金陵,与虎丘无涉。则非仅匡旧志之失,亦足正前人之承讹。③ 二十四卷。清顾诒禄撰。顾诒禄,江苏长州人。虎丘山旧有志,然只载虎丘事。顾诒禄以名胜虽属虎丘,而词人学士,游春送别,必在山塘,且坊局祠墓,罗列山塘,故山塘之景,势不可略。故又撰是书。《虎丘山志》乾隆三十二年(1767)刻本,共二十四卷。首旧序、山图,次巡幸,次宸翰,次山水、建置,次古迹、寺宇,次瀑桥,次祠墓坊局,次人物、流寓,次高僧、仙鬼,次杂志、物产,次碑刻、题名,次艺文。旧志题咏记序,分注于山水建置之下,显得重复割裂。今则特编艺文十二卷,先诗后文。诗以时代为先后,文以门类为次序。条理远较旧志明晰。然其仍有欠缺处。如所辑山塘诸胜中,元善继三世血书《华严经》十一卷,存于虎丘半塘龙寿山房,竟阙之,殊不可解。而虎阜题名,如淳祐辛亥四明程振父、谆祐癸卯长乐潘持等于崖上刻石题名,皆未收载,不免为憾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四元玉鉴细草

    二十四卷。清罗士琳(1789-1853)撰。罗士琳字次璆,号茗香,江苏甘泉(今扬州)人。曾游京师,考取天文生,初从其舅秦恩复习八股,后专攻历算,甚通中算诸书,“博闻强识,兼综百家,于古今法算尤具神解。

  • 仪顾堂集

    二十卷。清陆心源(1834-1894)撰。陆心源,字刚甫,号存斋,晚号潜园老人,浙江吴兴人。咸丰举人,累官福建盐运使。心源一生藏书甚富,是近代著名藏书家。其藏书处有“皕家楼”,“守先阁”、“十万卷楼”

  • 紫藤花馆藏帖

    四卷。清徐山民辑。徐山民为徐虹亭从孙,曾刻《虹亭本事诗》及《杨诚斋集》。此书为好友投赠之书,故无伪迹。第一卷为刘文清、法时帆、王西沚、袁简斋之书。第二卷为梁山舟、王梦楼、赵瓯北、余秋室、陆桂舟之书。第

  • 太白阴符

    见《太白阴经》

  • 诒安堂所刻书

    十种,五十三卷。清王庆勋编。王庆勋字叔彝,上海(今上海市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丛书收著作十种,《可作集》八卷是王庆勋所辑录师友名贤之诗,每位作者都有小传,仿王渔洋《感旧集》的体例编定。《同人诗录》收王庆勋

  • 明史纪事本末

    八十卷。清谷应泰撰。谷应泰(1620-1690),字赓虞,号霖苍,直隶丰润(今河北丰润)人。顺治四年进士,官至浙江提学佥事。他自幼勤奋好学,过目成诵,成年后博闻强记,擅长于史学。他对袁枢的《通鉴纪事本

  • 诸子平议

    三十五卷。清俞樾(1821-1907)撰。俞樾字荫甫,号曲园,浙江省德清县人。道光进士,官翰林院编修,河南学政,因事罢职。后侨居苏州,主讲苏州紫阳书院、上海求志书院、德清清溪书院、归安龙湖书院等。而主

  • 救荒本草

    二卷。明朱橚(?——1425)撰。朱橚,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,洪武三年(1370年)被封为吴王,洪武十一年(1378年)改封周王,洪武十四年(1381年)就藩开封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朱橚因擅离

  • 法帖释文

    十卷 宋刘次庄撰。刘次庄,字中叟,长沙人(今湖南长沙市)。宋徽宗崇宁(11021106)中官至御史。据曹士冕《法贴谱系》中说,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《淳化阁帖》十卷,摹刻在石上,去掉卷尾篆题,而增加他写的

  • 世恩堂集

    三十五卷。清王顼龄(1642-1725)撰。王顼龄,字颛士,号瑁湖,晚号松乔老人,江南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康熙十五年(1676)进士,授太常博士。康熙十八年(1679)吏部尚书郭维纳以其“诗词风雅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