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西学书目表

西学书目表

三卷,附一卷,附读西学书法。梁启超撰。梁启超(1873-1929),字卓如,号任公,别署饮冰室主人,广东新会人。自幼聪悟,勤奋好学,十一岁中秀才,十六岁中举人。后从学康有为,共同发起维新变法运动,成为声名卓著的启蒙思想家。戊戌变法失败后出亡日本,辛亥革命后漫游欧洲,晚年为清华大学教授,潜心治学。其著述宏富,对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影响至深。此书为其在目录学方面的代表作,收书四百种,分学、政、教三类,其中学类十三目:算学、重学、电学、化学、声学、光学、天学、地学、全体学、动植物学、医学、图学;政类十目:史志、官制、学制、法律、农政、矿政、工政、商政、兵政、船政;教类(宗教)属虚设,没有著录图书。对于无所归属者则另立杂类,凡设五目:游记、报章、格致、西人议论之书、无类可归之书。在《自叙》、《例言》中简记译述沿革,附录《通商以前西人译著各书》。每书著录书名、译者、发行来源、册数。此目按照学科分类,编制目录,大胆创立了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学类、相当于社会科学的政类、相当于综合性图书的杂类,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体系,为我国现代图书分类奠定了雏型,并为西方分类法的传入和新型图书分类法的建立开辟了道路。在所附《读西学书法》中,将译书原委、各科图书之间的联系与得失,以及译笔优劣,详为叙述,成为指导阅读的门径。有清光绪十二年(1886)刊本、光绪二十三年时务报馆代印铅印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李大厓集

    二十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明李承箕(1452-1505)撰。李承箕,字世卿,自号大厓居士,嘉鱼(今湖北嘉鱼县)人。明成化二十二年(1486)举人。其兄承芳,二人皆好学之士,时人称为“嘉鱼二李”,有名声。曾

  • 邹平县志

    ①八卷。清徐政修,马驌纂。徐政字圣齐,吴郡人,顺治十四年(1657)任邹平县知县。马驌字宛斯,一字聪御,顺治十六年(1659)进士,官至知县。著有《左传事纬》,《绎史》。顺治十六年,徐政开局修志,延马

  • 斋中拙咏

    一卷。明杨循吉(1458-1546)撰。杨循吉,字君谦,自号南峰山人,吴县(今属江苏)人,成化进士,授礼部主事,后乞归,为明中一代名家,详见《苏州府纂修识异》)。此编中包括古今体诗21首,皆循吉官礼部

  • 汤液本草

    三卷。元王好古(详见《医垒元戎》)撰。书名“汤液”取其《汉志》中“汤液经方”之义。王氏取本草及张仲景、成无已、张洁古、李东垣之书,间附己意,于南宋嘉熙二年(1238)辑成此书。上卷为药性总论部分,选录

  • 东嘉先哲录

    二十卷。明王朝佐(?~1599)撰。王朝佐,字廷望,平阳(今浙江省平阳县)人,明宏治九年(1496)进士,官南京工部员外郎。“东嘉”即“东嘉州”,唐武德年间建,贞观年间废,明朝时属温州。《东嘉先哲录》

  • 三礼陈数求义

    三十卷。清林乔荫撰。林乔荫生卒年未详,侯官人,精通礼经。林乔荫因三礼自郑玄之后,注者多家,其间礼器物品的数量、大小、规模(即“数”),往往有未弄清楚处。因之取三礼本文,反复分析,以彼此前后互相参证,三

  • 嵇康圣贤高士传

    一卷。清马国翰辑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:《圣贤高士传赞》三卷,嵇康撰,周续之注。《晋书·稽康传》载:上古以来高士,为之传赞,欲友其人于千载也。《宋书·周续之传》载:常以嵇康《高士传》得出处之美,因为之注

  • 尚书述义

    一卷。隋刘炫撰,清马国翰辑。刘炫字光伯,河间景城(今河北省献县东北)人,生卒年不详,约死于隋末。刘炫为隋代经学家,亦为刘献之三传弟子,曾任太学博士,死后门人谥曰宣德先生。刘炫相信伪《尚书孔氏传》,并伪

  • 留都见闻录

    二卷。明吴应箕撰。吴应箕(1594-1645),字次尾,贵池(今属安徽省)人,崇祯贡生。清兵破南京,参加抗清军事活动,被执,不屈死。著有《楼山堂集》、《读书止观录》。此记记留都琐事,大都记戍午、甲子两

  • 诗经考

    十八卷。明黄文焕撰。文焕字维章,永福(今属广西省)人,生卒年不详。天启五年(1625)进士。崇祯中,由山阳县知县,擢翰林院编修。坐钩党,与黄道周同下诏狱,后得释,流寓南都而终。著有《赭留集》,系在狱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