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卷。明薛应旂(生卒年不详)撰。薛应旂字仲常,号方山,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。嘉靖十四年(1535)中进士。历任慈溪县知县、九江府儒学教授,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、考功司郎中、刑部陕西司员外郎、浙江副使等职
二卷。清沈辉宗(详见《大学参证》)撰。是书无序例,上卷为总考,下卷为条考。义多精凿,与所著《大学参证》同。开章三句,自为训诂。其释“修道之谓教”,称修道者以道自修,非修此道,教者由教而入,非教人。释“
十四卷。清罗典(生卒年不详)撰。罗典字徽五,号慎斋,湘潭(今湖南湘潭)人,乾隆辛未(1751)进士。改庶吉士,散馆授编修,官至鸿胪少卿。《读春秋管见》一书,纯粹以作者本人的主观臆见解经,既不守《春秋》
四卷。清释元日(生卒年不详)撰。元日,俗姓丁,字青严。盐城人。幼年从永宁寺严深忍出家,并于十九岁在金陵受具足戒。此后游历杭州虎丘、天台、山阳等地。遍地参学,寻师问道。久居燕京西山普觉寺。由于他重道弘法
二十七卷。明王衡(1564-1607)撰。王衡字辰玉,号缑山,别署蘅芜室主人。太仓(今属江苏)人。少年能诗善书,名动海内。万历十六年(1588)乡试第。万历二十九年(1601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著有
三十卷,首一卷,清德昌修,王增纂。德昌,字懋亭,满州正白旗人,乾隆五十八年(1793)来任。王增(约1755-1820),字方川,浙江会稽(今绍兴)人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)榜眼,官翰林院编修。后出
二十二卷。明顾鼎臣(1473-1540)撰。顾鼎臣,初名同,因梦而改鼎臣,字九和,号未斋,昆山(今江苏昆山县)人。明弘治十八年(1505)进士第一,授修撰,累迁礼部右侍郎,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
十二卷。首一卷。末一卷。《诗钞》十卷。《文续钞》五卷,《诗续钞》五卷。清孙衣言(1815-1894)撰。孙衣言字邵闻,号琴西,一作勤西,晚号逊学叟、逊学老人。浙江瑞安人。近代经学家孙诒让之父。幼年其父
二十一卷。清戴大昌(详见《四书问答》)撰。是书前有白熔序及自序,自序谓毛氏非以阐书义为心,而以攻朱注为事。凡于朱子用注疏为是,其或旁采汉书诸儒及宋人说者,则并訾其原说之失。朱注依用《仪礼》者,则谓《仪
九卷。清王珍修,陈调元纂。王珍字鲁庵,陕西临潼县人,举人出身,康熙十年(1671)任潍县知县。陈调元字巽甫,一字鸥盟,邑人,明崇祯十六年(1643)进士,授宁津知县,后升任刑科给事中,清任行人司司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