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卷。清徐志莘(约1711年前后在世)撰。志莘,字任可,一字商农。德清(今浙江德清)人。官顺天府通判。本编有《超庭集》二卷、《壮图集》三卷、《小草集》三卷、《弃担集》七卷、《超乾集》三卷、《老傅集》
三卷。清孙诒让撰。参见《名原》。是书从吴式芬《捃古录金文》中选取重要铜器铭文一百零五器一一加以考证,体例略同于《古籀拾遗》。校订吴录之失多处,间获新义。有民国十八年(1929)燕京大学刻本,民国二十年
三十八卷。清端木国瑚(1773-1837)撰。端木国瑚字子彝,又字井伯,号鹤田,晚号太鹤山人。浙江青田人。早年因词章深受阮元所器重。中嘉庆三年(1798)举人,道光中受人推荐相吉地,叙劳授内阁中书。著
七卷。清叶昌炽撰。叶昌炽(1847-1917),字鞠裳,与叶德辉同族,室名花桥老屋,江苏长洲(今苏州)人。光绪十六年(1890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为人学识出众,长于金石考证、版本目录,尤嗜校书。曾经
十二卷。明万寿祺(1603-1652)撰。万寿祺,字年少,一字介若、内景。江苏徐州人。崇祯三年(1630)举人。明亡后隐居浦西。他身著僧衣,自名慧寿,号明志道人,或曰寿道人,而饮酒食肉如故。与阎尔梅合
四卷。清代瑛棨摘摹宋拓。瑛棨,字兰坡,生平籍贯不详。此帖成于咸丰十一年(1862),刻于西安。据作者自题,瑛氏自藏有宋拓《二王帖》,其字势纵横变幻,令人爱不释手,作者便于“公余之暇,择其尤佳者汇为四卷
三卷。明钱希言(详见《剑》条)撰。钱希言在书首自序中说:“松枢十九山中有《戏锻》一书,戏瑕者何?刘勰尝云尹敏戏其深瑕,犹之唐人著刊误辨疑也。倘亦攻玉以石意乎?在昔郑康成不识车渠,蔡中郎不识反舌,崔融不
不分卷。清范泰衡撰。范泰衡字宗山,四川隆昌人,道光甲午科举人,官万县训导。在此书卷末,范泰衡“自记”云:“前同治七年春出都,行六日捻氛阻道,避居景州数月。曾记《读尚书今文》。及至凤阳,读《易》六年。归
一卷。宋高似孙撰。似孙字续古,淳熙进士,历官校书郎、知州,著有《子略》、《纬略》、《砚笺》等。此书内容为唐太宗、高宗、代宗、德宗、文宗、武宗等朝所制乐曲。列出名目,并注明制作始末。其内容与郑樵《通志》
一卷。清贾存仁撰。存仁字木斋,山西河东人。书刊于乾隆四十年(1775年)。分五篇:一曰《述原》、二曰《总论》、三曰《图说》、四曰《别传》、五曰《备考》。其《述原》篇摘举《性理精义皇极篇》及《音韵阐微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