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卷。清吴之騄(生卒年不详)撰。吴之騄字耳公,歙县(今属安徽)人。康熙十一年(1672)举人,官绩溪县教谕,迁镇江府教授。该书多引经史子集以证经文。然而释经在于发挥微意,不应当旁引后代故实,与经文牵
三卷。唐陆淳(详见《春秋集传纂例》)撰。此书先列三传不同之文,参以啖助、赵匡之说而断其是非。《自序》云:“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,亦虽近义而意实蕴奸,或本正而末邪,或始非而终是,介于疑似之间者,并委曲发明
一卷。宋周紫芝(详见《太仓梯米集》)撰。是书为周紫芝论诗之作。《二老堂诗话》载是书凡百篇,今所存只八十篇。书中论陶潜“刑天舞干戚”诗,句袭曾纮,又论王维诗袭李嘉祐,皆为大谬。周必大《二老堂诗话》对此已
二十四卷。清彭绍升(1740-1796)撰。彭绍升字允初,号尺木,又号知归子,长洲(江苏苏州)人。乾隆三十四年(1769)进士,选知县,不就。始读儒家先书,后喜陆、王之学。居深山习静,素食持戒甚严。此
七卷。不著撰人。《四库全书》该书《提要》以为此书即宋王惟一撰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,后人离析为七卷。又有人考证为元代书商抄录《太平圣惠方》中《针经》而成六卷,另附唐人佚名之撰《针灸禁忌》一卷。本书卷一论
一卷。刘宋李概撰,清任大椿等辑。李概字季节,生平不详,著《修续音韵决疑》十四卷、《音谱》四卷,俱见《隋书经籍志》。陆法言《切韵序》所称李季节《音谱》,即此书。其书久佚,任大椿辑其见于《广韵》者凡十四条
一卷。南齐顾欢(详见《周易注》)撰,清马国翰辑。顾欢所撰《夷夏论》,始见于《南齐书》顾欢本传,《隋书·经籍志》有著录,而《唐志》不载,说明亡佚已久。据《南齐书》顾欢本传称:“佛道二家,立教既异,学者互
① 二十八卷。清代郑光羲撰。郑光羲字夕可,无锡(今江苏吴锡)人。此书为明至清,主要是明代儒学研究成果总汇之一。前十四卷收录了薛瑄、胡居仁、陈献章、高攀龙四人的学说与研究成果;后十四卷收录了王守仁、顾宪
六卷。明丰坊(约1523年前后在世)撰。丰坊字存礼,号南禺。鄞县(今浙江宁波)人。生卒年不详。嘉靖二年(1523)进士,授礼部主事。后坐法避吴中,改名道生,字人翁。其博学工文,家藏书万卷,故有“万卷楼
一卷。宋沈义父(生卒年不详)撰。沈义父,字伯时,从卷首自题中所称与静翁、梦窗相识、唱和的时间推知,义父当为南宋理宗时人。履贯不详。《四库》所依之本,系附刻于陈耀文《花草粹编》之中,计为二十八条。其论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