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卷。清廖平(详见《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》)撰。此书成于他主张今古学之时。他对《公羊》《穀梁》二传进行了考证,又想作《左传》注解,以自成一家。他认为公羊、穀梁二传属于今学,《左传》属于古学;公羊、穀梁
一卷。清彭绍升(1740-1796)撰。绍升字允初,号尺木,长洲(今属江苏吴县)人。乾隆三十四年(1769年)进士,例选知县。喜陆王之学,治古文,熟于本朝掌故。该书即记当时诸儒之行事。首沈国模、管宗圣
三卷。清俞樾(1821-1906)撰。樾字阴甫,浙江德清人。《吕氏春秋平议》为樾《诸子平议》之第十种。在这部书里,樾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,如《贵公篇》“大疱不豆”,豆读为剅,《先己篇》“故事莫功焉”,训
一卷。晋范宁撰,唐朝人写本。该本在清光绪年间于敦煌出土。起于庄公十九年,止于闵公二年,前面脱数行,后题“春秋穀梁庄公第三、闵公第四”,合为一卷。又后题“龙朔三年(663)三月十九日书吏高义写”,又记用
见《类证普济本事方》。
五卷。明谢复(1441-1505)撰。谢复,字一阳,祁门(今安徽祁门县)人。复一生无功名及仕途经历。少与陈献章同从吴与弼游,而复笃实胜于献章。吴与弼为当时著名经学家和诗人,复与之游,身体力行,务求自得
二卷。明李之藻(1565-1630)撰。之藻字振之,仁和(今杭州市)人。万历进士。官至太仆寺少卿。与徐光启等笃信利玛窦之学。著有《判宫礼乐疏》、《圆容较义》等。该书用图说方式介绍星盘的构造、原理和使用
见夏元鼎《阴符经讲义》。
十八卷。清杨棨撰。杨棨,江苏丹徒(今镇江)人。明张莱曾撰京口三山志。后徐邦佐、陈朝用、朱文山又同撰京口三山续志。杨棨以两志皆仅述北固金焦三山事,未能称意,故又撰此书。《京口山水志》光绪五年(1879)
见《皇明开运英武传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