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阅藏知津

阅藏知津

四十八卷。明代释智旭编撰。智旭生平事迹详见《灵峰澫益大师宗论》辞条。《阅藏知津》一书,为目录体佛学之书。自明崇祯八年至清顺治十一年(1635-1654)历时二十年成书。编撰此书的目的在于使阅读藏经的人都能“达其旨归,辨其权实”,不至于附于书海云雾之中。使之“品中事理大概,使人自知纲要”。智旭从三十岁就发心阅藏,潜心钻研,志写一部阅藏目录工具书。他先后住龙居、九华、霞漳、温陵、幽栖、石城、长水、灵峰寺八地历经二十个春秋付梓劳苦,随阅随录而成此书,实现了他“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,已阅者达权实所摄,义持者可即约以识广,文持者可会广以归约”之心愿。本书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;前四卷为总目,后四十四卷为各书提要。总目所收典籍共一千七百七十三部。在经、律、论、杂四藏中。经藏部分收大乘经九百七十六部(其中《华严》二十九部,《方等》显密合有七百八十八部,《般若》二十八部,《法华》十五部,《涅槃》十六部)。小乘经收目二百一十一部,大小乘经共为一千一百八十七部。律藏部分收大乘律三十部,小乘律六十一部,另附疑似杂伪律一部,共为九十二部。论藏部分收大乘论的释经论七十一部(西方三十三部,中土三十八部),宗经论一百一十八部(西方一百零四部,中土十四部),诸论释三十二部(西方十一部,中土二十一部)。小乘论四十七部,大小乘共二百六十八部。杂藏部分收西方撰述四十八部,附外道论两部,疑伪经一部,共为五十一部。中土撰述,计忏仪十部,净土四部、台宗十五部、禅宗二十二部、贤首宗十部、慈恩宗三部、密宗三部、律宗五部、纂集十二部、传记十二部、护教十六部,音义三部、目录十二部、序赞诗歌三部,连同应收入藏的四十六部,共为一百七十六部。本目所收各书均出于明刻南、北藏。后四十四卷提要部分,依总目次第,于每一部类开端有一简单总述,说明该部性质或分部原因。于每一种书,先注明卷数,在南、北藏函号和译著人名,再要略说明其内容,列其品题并品中事理大概。此外此书还附加有作者的按语,按语约分五类,旨在说明:一重译的巧拙和异同,二指出宜于流通,三指出与疏钞的关系,四说明疏钞制作的轨则,五予以批判。本书分部编列,是对全藏具有重新编目的用意。故对后世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,如日本弘教书院排印《缩印大藏经》即采用它的组织形式,中国杨仁山居士手订《大藏辑要目录》以及上海排印《频伽藏》也都依照了它的分类法。可见,《阅藏知律》是一部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目录工具书。现见载版本有金陵刻经处刻本,清康熙三年(1664)夏之鼎刻本,康熙四十八年(1709)朱岸登刻本。另外日本有天明二年(1782)刻版二十卷本,还有四卷的总目单行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洪文襄公年谱

    一卷。清法式善(1752-1813)撰。法式善原名运昌,字开文,号时帆,一号梧门。内务府蒙古正黄旗人。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进士,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,著有数十种书籍。该书记明末清初洪承畴事,自万历

  • 五伦诗

    五卷。明沈易编。沈易字翼之,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生卒履迹不详。此书前有洪武十二年(1379)钱惟善序,称易游学北方,南还乡里,为童子师,得束修以奉二亲,其教以躬行为主。尝编《五伦诗集》,则此集本为课

  • 松隐文集

    三十九卷。宋曹勋(1098-1174)撰。曹勋,字功显,阳翟(今河南禹县)人。进士出身。靖康初,除武议大夫。曾从徽宗北迁,奉密诏南归,后又奉使至金迎宣仁太后。绍兴五年(1135)除江西兵马副都督,累迁

  • 春秋测微

    十三卷。清朱奇龄撰。奇龄字与三,号拙斋,浙江海宁人。康熙中贡生,有《拙斋集》等。此书首卷为《王朝列国世次族系》,以下十二卷则分属春秋十二公。其说以胡安国《春秋传》为宗,对胡氏苛刻过分之处虽略有纠正,胡

  • 秘古阁帖

    四卷。清孙椿年辑。第一卷所收汉代黄琼、冯谭,东晋明帝,梁武帝,唐太宗,陶弘景。第二卷收唐代释怀素、杨凝式。第三卷收宋代朱熹。第四卷收元代赵孟頫。宋代大书家米芾曾有言:白首阅书,无魏墨迹。可见在北宋时魏

  • 删定管子

    一卷。清方苞(1668-1749)选。方苞,字灵皋,号望溪,安徽桐城人。康熙年间中进士,官至礼部侍郎。有《方望溪先生全集》。方苞认为,《管子》一书“掇拾近古之政法,其义驳辞蔓,则众法家所附缀而成。且杂

  • 韵字探骊

    五卷。清徐锡龄撰。锡龄字厚卿,元和(今江苏吴县)人。谓《佩文韵府》虽为艺林正鹄,然为帙一万八千有奇,为文一千七百馀万言,寒士固无力购求,中材亦难卒读。遂编撰斯编,于《佩文韵府》节录条取,避熟取生,聊备

  • 澹圃芋纪

    一卷。明杨德周撰、赵士骏增定。杨德周,字齐庄,鄞县(今浙江鄞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万历壬子(1612)年间举人,官居高唐县知县。著作除《澹圃芋纪》外,还有《舆识随笔》、《金华杂识》、《杜诗解》、《铜马编

  • 天问阁集

    三卷。明李长祥(1612-1679)撰。长祥,字子发,号研斋,晚号石井道人,夔州(今四川奉节县)人。崇祯年间进士,福王时授御史,著有《杜诗新编》、《天问阁集》等。该书主要内容是旧闻轶事,多为疏证史案。

  • 明百家诗选

    三十四卷。明朱之蕃(约1610年前后在世)编。朱之蕃字元介,一作字元升,号兰嵎。山东茌平人。生卒不详。万历二十三年(1595)进士,官累吏部右侍郎。著有《奉使稿》。是编前有万历四十四年(1616)自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