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骆两溪集

骆两溪集

十四卷。《附录》一卷。明骆文盛(1496-1554)撰。骆文盛,字质甫,号两溪,武康(今浙江德清县)人。嘉靖十四年(1535)进士。官至翰林院编修。著有《骆两溪集》。骆文盛集初为蔡汝楠所刻,凡七卷,并为评点。卷首有蔡汝楠序。是集又益以杂文、笔记七卷,共十四卷。乃杨鹤所续增。其诗文皆于浅弱之中,时有清远之致。,骆文盛官任翰林时,不附严嵩,遂移疾不出,后贫病垂死,至无以葬。其事具载吴尚文序,及卷末吴尚文书事中。现存有嘉靖三十九年(1560)王健刻本,题为《两溪先生遗集》凡七卷,诗余一卷。隆庆三年(1596)周维新刻本,万历四十一年(1613)张时震刻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刘家集

    一卷。宋刘涣、刘恕、刘羲仲撰。刘涣字凝之,筠州(今江西高安等地)人。天圣八年(1030)进士。为颍上令。以太子中允致仕。刘恕为刘涣之子。著有《通鉴外纪》。刘羲仲为刘恕之子。著有《通鉴问疑》。刘涣祖孙父

  • 大衍索引

    三卷。宋末元初丁易东(详见《周易象义》)撰。本书专门研究大衍之数,论述五十及四十九变化之理。全书分三篇:一曰《原衍》,自“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”以下,为图三十六以解之;二曰《翼衍》,自五十五数衍

  • 香域内外集

    十二卷 清释敏膺撰。释敏膺是苏州花山翠岩寺僧。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。本集是其弟子圣药等人所编。外集皆诗文,凡七卷,内集五卷,皆语录佛经的唱词。僧人以佛经为内学,儒学为外学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收入存目,并加

  • 伤寒明理论

    三卷。金成无己(见《注解伤寒论》)撰。该书成于《注解伤寒论》之后,是作者研究《伤寒论》的又一卓著成果。该书摘取《伤寒论》中五十种症候进行了病象、病因、病理及临床施治方面的阐述。辨识精微,言语通俗。如《

  • 说文解字注笺

    二十八卷。清徐灏(生卒年不详)撰。徐灏字子远,番禺(今属广东)人。学海堂诸生,同治间官庆远知府。著作尚有《说文部首考》、《象形文释》、《通介堂经说》等。是书性质略与王绍兰《说文段注订补》同,采取就注为

  • 古欢堂集

    三十六卷。附《黔书》二卷。《长河志籍考》十卷。清田雯(1635-1704)撰。田雯,字子纶,一字纶霞,山东德州人。康熙三年(1664)进士,授中书舍人,官至户部侍郎。是集凡文二十二卷,诗十四卷。当康熙

  • 春秋穀梁传注疏

    二十卷。杨士勋(生卒不详)撰。杨士勋为唐初人,是唐著名经学家,曾参加过《春秋左传注疏》一书的撰写。据孔颖达《春秋正义序》称,杨士勋乃故四门博士。杨氏之疏《穀梁传注》能够分肌擘理,融会贯通。如隐元年《经

  • 四书会解

    十卷。明毛尚忠撰。尚忠字子亮,号诚庵,嘉善(今浙江嘉善县)人,生卒年不详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)进士,官至监察御使。此书分五章,不列经文,只论经旨,立论与朱子相左,虽标新立异,亦不无精到之见。

  • 古诗源

    十四卷。清沈德潜(1673-1769)编选。沈德潜,字确士,号归愚。长洲(今苏州市)人。乾隆四年(1739)进士。官至礼部侍郎。后以年老辞归,在籍食俸。著有《沈归愚诗文全集》等。沈德潜工诗,是清代著名

  • 大学札记

    一卷。清范尔梅撰。是书所记无甚深义,唯重订格致传。加上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”一句,后接“物有本末”四句,“知止而后有定”五句,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”五句,“子曰听讼吾犹人也”六句。斥姚江之取古本为谬,而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