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四库百科>鲁礼禘祫志

鲁礼禘祫志

一卷。汉郑玄(详见《周礼郑氏音》)撰,清马国翰辑。是书以周礼在鲁,因依《春秋》经传所书禘祫事互相参校,以其所书,推其所不书,犹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意。其言曰:“儒者之说禘祫也,通俗不同,学者竞传其闻,是用讻讻争论,从数百年来矣。窃念《春秋》者书天子诸侯中失之事,得礼则善,违礼则讥,可以发起是非,故据而述焉。从其禘祫之先后,考其疏数之由,而粗记注矣。”此即作书之本旨。全文已佚,今就所辑者言之,如“太王王季以上迁主节,此以鲁礼推天子禘法,从刘向《五经通义》“祫者取未迁庙主合食太祖,禘则取已迁庙主合食”(《太平御览》五百二十八引)而小变其说;鲁庄公以其三十二年节,亦以鲁礼推天子禘法。于此唐人赵匡进行了批评,谓“禘非时祭之名,《礼记》诸篇皆约《春秋》为之,见《春秋》禘于庄公,遂以为时祭,见《春秋》惟两度书禘,一春一夏,或谓之春祭,或谓之夏祭,各自著书,不相符会。郑玄不达其意,故注《郊特牲》云禘当为礿,《祭义》与《郊特牲》同,郑遂不注。”(陆淳《春秋纂例》卷二引)。宋人林之奇、胡寅、朱熹、杨复皆从赵说。清人中,黄以周《馈食礼通故》斥杨复说;孙诒让《周礼大宗伯》正义列举唐以前说,约二十一家与郑义异者,亦无一家足以相难;胡培翚《禘祫问答》则云:“《春秋》经传书禘年分本无定程,郑氏错综其文,牵合附会,作《禘祫志》,踳驳难通”;崔述《经传禘礼通考》,对郑说也作了批判。近代人胡玉缙则竭力维护郑说。是问题聚讼数千年而不得绝,关键在于材料不足,崔述《经传禘祫通考》几网罗历代之说,虽能揭郑氏之非,然终不得一善解。今人彭林在甲骨金文材料基础上作成《周代禘祭平议》,其结语曰:“周代禘祭是从殷代禘祭发展而来,但致祭的对象不再象殷代那样泛杂,而是专一于先祖父考。禘的方式有犆禘与禘祫两种,前者为对某一庙主的祭祀,禘于群庙;后者指对集合的庙主的祭祀,禘于太庙。禘既非行于春、夏的时祭,亦非三年、五年一行的殷祭,而是一种不定时的祭祀。禘祭不是天子的专利,各国诸侯及贵族都可行之。孔子不欲观鲁禘,并非以禘为僭礼,当是怒其不庄不敬。”此可谓对数千年来争论的总结。是书有玉函山房辑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博爱心鉴

    见《痘疹博爱心鉴》。

  • 周礼集说

    十卷。宋陈友仁因无名氏书本增修。陈友仁生卒不详,字君复,浙江湖州人。宋之遗民。《周礼集说》前有陈友仁序,称其友得书于霅(今浙江吴兴),编节条理与东莱吕祖谦《读诗记》、东斋《书传》相似,名氏则未闻,故携

  • 周礼郑大夫解诂

    一卷。东汉郑兴(生卒年不详)撰,清马国翰辑佚。郑兴字少赣,开封(今河南开封市)人。官至谏议大夫,因私买奴婢贬为莲勺令,遂不复仕,卒于家。郑兴少学《公羊传》,晚习《左传》,兼明《周礼》,长于历数。事迹见

  • 仪礼训解

    十七卷。清王士让撰。士让,福建安溪(今属福建)人,官至蕲州通判。书首有官献瑶、吴绂、张源义、张寿祺诸人序。张寿祺序称:“先生治《仪礼》故具稿,至是又益之,后六易稿,成,编曰《仪礼训解》”,足见王氏用力

  • 浑盖通宪图说

    二卷。明李之藻(1565-1630)撰。之藻字振之,仁和(今杭州市)人。万历进士。官至太仆寺少卿。与徐光启等笃信利玛窦之学。著有《判宫礼乐疏》、《圆容较义》等。该书用图说方式介绍星盘的构造、原理和使用

  • 王阳明集

    十六卷。明王守仁(1472-1528)撰。王守仁,字伯安,号阳明,余姚(今浙江余姚县)人。生平详见《阳明全集》(辞目)。是集为阳明五世孙王贻乐重编之本,凡十六卷。阳明全集(既《王文成公全书》)刻于明嘉

  • 钟鼎篆韵

    七卷。元杨銁(生平不详)撰。杨銁字信文,临江(今江西清江)人。是书系夏商周彝器文字之汇编,依《唐韵》编辑而成。共采金石器物三百零八件,凡四千一百六十五字,计上平九百五十七字,下平六百八十二字,上声一千

  • 古今好议论

    十五卷。明吕一经(生卒年不详)编。吕一经字子传,号非庵。崇祯四年进士。官至河南提学副使。本书采辑汉唐以来,直至明代,一些诸儒的议论,分经学、经济二门。经学又分为二十二类,经济分二十四类,共计五百五十六

  • 沙溪集

    二十三卷。明孙绪(1474-1547)撰。孙绪字诚甫,号沙溪,故城(今属河北省)人。弘治十二年(1499)进士,授户部主事,曾参谋军事,颇有成效。后累官至太仆寺卿,著有《沙溪集》。此集共二十三卷,包括

  • 明文在

    一百卷。清薛熙(详见《练阅火器陈记》)编。此集为明文总集。所录有明一代之文,在编次体例上则仿《昭明文选》,在各体例中以又类分。且对所录之文亦存鉴别。盖因薛熙为汪琬门人,故对古文多所择难。然亦多有精确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