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司徒

司徒


读音:Sītú

司徒姓主要是来自官名,古朝廷设有司徒官,为六卿之一,称为地官大司徒,职位相当于宰相。后发展成为姓氏。

司徒姓早期主要活动于中原地区,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地区。

司徒姓历史人物有司徒映,唐朝人。唐文宗时为太常卿,辅助唐文宗革除弊政,政绩卓著,为时人称誉。

司徒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四百三十九位。


【源】 ①相传舜为尧司徒(《周礼》地官之属,掌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),支庶以官为氏(6,12,60)。②春秋时卫大夫司徒期之后(17)。一说,卫文公之子司徒瞒成之后(6,12,21)。③春秋时宋司徒边邛之后(12)。一说,宋公族有司徒氏(17)。④春秋时陈成公之子公子招为司徒,其后有司徒氏(6,12,17)。【望】 平安(17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 司徒映,唐时泽州人,官至太常卿(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分布颇广:今北京,广东之高要、新会、吴川,湖北之监利、武昌,山西之太原、朔州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郑樵注云:《帝王世纪》曰:“舜为尧司徒,支孙氏焉。卫有司徒瞒成,宋有司徒边㣝,陈有司徒公子招,其后皆为司徒氏。”此以官为氏,系出多门:或系出妫姓(舜后);或出自子还氏(瞒成后。杨伯峻《春秋左传注·哀十六年》引梁履绳《补释》云:“……‘子还成’,杜云:‘即瞒成’,盖‘子还’,其氏。”);或出自子姓(边㣝后。 杨伯峻《春秋左传注·昭二十二年》引《通志·氏族略三》云:“宋平公子御戎字子边,以王父字为氏,孙㣝,为司徒。”)。

春秋时陈有司徒贞子,为大夫;唐代有司徒映,泽州人,太常卿;五代时有司徒翊;宋代有司徒达;又有司徒绰,元祐登科;明代有司徒化邦,溧水人,辽阳卫参军;又有司徒绶,新会训导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張廖

    读音:Zhāngliào【综】 由张、廖两单姓所组成。原籍福建诏安、漳州及河南祥符(236)。台湾台中、福建诏安等地均有此姓(68,261)。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其注云: “今香港有此姓。” 《中

  • 明愛特

    读音:Míng’àntè【综】 清正红旗蒙古护军常寿之妻为明爱特氏(260)。

  • 读音:hé【源】①春秋时齐地,以地为氏,见《路史》(60)。②为阖姓所改(60,62)。亦见《姓苑》(15,21,24)。 【望】汝南(418)。 【布】台湾台北有此姓(68,261)。 【人】盍著,

  • 斛拔

    读音:Húbá【源】 代北高车族姓,即贺拔氏(70)。【人】 斛拔弥俄突,西魏夏州刺史,见《北齐书·神武纪》(70)。

  • 读音:Jú【源】 与桔氏不同(91)。原为日本姓。唐贞元末,日本国遣使朝贡,其学子橘免势,愿留肄业,历20余年,使者高阶真人来请免势等俱还,见《唐书·日本传》(7)。【望】长沙(17,418)。【布】

  • 读音:wā女娲氏之后有娲氏。(见《路史》)

  • 倭徹勒

    读音:Wōchèlè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叶赫地方,刘庆华《满族姓氏录》 收载; 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作“倭彻埒”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

  • 读音:Wéi【源】 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鲁昭公之子公为之后,以字为氏,见《世本》(12,17,62)。【变】 一作〔为〕(86)。【望】 南郡(17,418)。【布】 山西汾阳(278)、云南东川(380

  • 华阳

    读音:huà yáng秦宣太后弟封华阳君,子孙氏焉。(见《元和姓纂》)

  • 阿色

    读音:A-sè【源】 彝族姓(375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