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司馬

司馬

读音:Sīmǎ

【源】 ①周宣王时重黎裔孙程伯休父为司马(相传为少昊帝所设官,为天下军事长官,《周礼》属夏官),克平徐方,赐以官族为司马氏(1,6,7,12,17)。②春秋时宋公族有司马氏(17)。③春秋时卫公族中有司马氏(17)。④战国时田完为齐大司马,其后有以官为氏者(17)。⑤东晋元帝司马睿,本姓牛,冒姓司马氏(60,62)。⑥有许姓,郝姓改为司马氏,见《魏书》(60)。【变】 ①有改司姓者(60)。②陕西韩城司马迁之后裔,在司马迁被汉帝治罪后,为避难改姓同和冯二姓。【望】 河南(17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 司马耕,春秋时宋楚丘侯,后改封睢阳侯(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分布颇广: 今北京、天津之武清、河北之固安、山西之太原、湖北之监利、江西之崇仁、福建之浦城、贵州之普安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重黎之后,唐虞夏商代掌天地,周宣王时裔孙程伯休父为司马,克平徐方,锡 (赐)以官族,为司马氏。其后世或在卫、或在赵、或在秦。”此以官为氏。《姓氏词典》 据 《西京杂记》 注云: “司马氏本周史佚后。史佚出于颛顼之后重黎,休父出于史佚。” 又引 《古今姓氏书辨证》 云: “周宣王时,程伯休父失其官守,以诸侯入为王司马,故以邑为程氏,其族别为司马氏。”②或为牛姓所改。《姓氏考略》 注云: “晋元帝姓牛 (按: 《中国姓氏大全》‘牛’ 引作 ‘生’,误),冒姓司马氏。” 晋元帝即东晋元帝司马睿。③又注: “流人许穆之改姓司马。” 此为许姓所改。④又注: “郝惔之亦改姓司马。”则此为郝氏所改。⑤或云: “ (春秋) 晋有司马邬、司马弥牟、司马寅,齐有司马灶,楚有司马子鱼、司马督,宋有司马强,陈有司马桓子,是皆以司马为氏,不独程伯休父也。” 司马氏或改为别姓。《姓氏词典》 称: “今陕西韩城县嵬东乡司马迁故里有其后裔不再姓司马,而是姓冯和同: 一是司马迁因李陵案受宫刑时,其子司马临、司马观,因怕株连,改换姓名,隐居乡里。长子取司马的马字,右边加两点,改姓 ‘冯’; 幼子取司马的司字,右边加一竖,改姓 ‘同’。二是西汉末年,司马迁后裔为避王莽军之乱而改变姓氏,后来,此姓也有改为单姓 ‘司’ 或单姓 ‘马’ 的。”

春秋时宋有司马牛,孔子弟子; 汉代有司马谈、司马迁父子,太史令; 三国魏有司马师,长平乡侯;宋代有司马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柏史

    读音:Bǎishǐ【综】 彝族姓(375)。

  • 读音:Dào/Daw,Dau,Tao【综】 源出不详,见《中日姓氏汇编》(401)。

  • 阿干頓

    读音:E-fúgāngāndūn【源】 金时女真人姓,见《高丽史》(71,431)。

  • 读音:Yì/Yih【源】 有出于黑穴者,凡4姓,曰曎氏、樊氏、柏氏、郑氏,见《晋书·李特载记》(86)。

  • 叔孙

    读音:shū sūn以族系为氏。鲁公子叔牙之后。叔牙与庆父同母,庆公弑闵公,故牙有罪,饮鸩而死,遂立公孙兹,为叔孙氏,亦叔仲氏,即叔氏也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)出自姬姓,鲁桓公第三子叔牙,谥僖叔,立其

  • 读音:yuè【源】 ①古时有夕月之官(古时王者祭月谓之夕月),其后以为氏,见《姓氏寻源》(60,62)。 ②匈奴姓。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匈奴人月氏为亲侯,见《汉书·功臣表 》(242)。 ③金、元时蒙古人

  • 尚方

    读音:shàng fāng【源】 凡典司进御之物皆曰尚,汉官仪有尚食、尚医、尚方,尚方系以官为氏,见张澍《姓氏五书注》(60,62)。亦见《姓苑》(17,60)。【人】 尚方禁,汉时长陵人,太守朱博亲

  • 读音:hé吴后有阖氏。(见《路史》)

  • 读音:Bīn【源】见《姓苑》(9)。【变】 一作〔��〕(91)。【人】 蠙涸,唐咸通年间人士,知音律(7,9,24)。罕见姓氏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《姓氏词典》据

  • 读音:Cuī崔姓来源主要有二。一是以采邑为姓氏,源于姜姓。春秋时齐国国君丁公佶的后代季子食采于崔,后世子孙以采邑为姓氏。二是少数民族改姓。女真族有崔完氏,满族有崔穆鲁氏、崔佳氏,进入中原后均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