悉利
《姓氏词典》引《唐书》收载。“唐有悉利移。”未详其源。
《姓氏词典》引《唐书》收载。“唐有悉利移。”未详其源。
读音:Zǎisāng/Jayisang【综】 蒙古族姓。今内蒙古巴林右旗沙巴尔台、巴彦尔灯、巴彦汉、都希苏木均有此姓(384)。宰桑为明时蒙古贵族首领习用的一种称号,为汉语宰相一词的转音,仅适用于非成
读音:Zhòu【源】 系自姜姓。春秋时齐大夫食采于昼(故城在今山东临淄西北),后以昼为氏(6,7,9,12,17)。【望】 齐郡(17,418)。【布】 四川成都、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(91)。【人】
读音:tóng lǐ【源】①因所居主里有桐树,因以为氏(60,62)。②或相里氏讹为桐里氏(7,60)。 【人】桐里夫,晋时河东人,博昌令(21)。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。《姓氏考略》注
读音:Yāxiányi【源】 金时女真人姓(71,431)。
读音:shū sūn以族系为氏。鲁公子叔牙之后。叔牙与庆父同母,庆公弑闵公,故牙有罪,饮鸩而死,遂立公孙兹,为叔孙氏,亦叔仲氏,即叔氏也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》)出自姬姓,鲁桓公第三子叔牙,谥僖叔,立其
读音:Wúbà/Wupa【综】 源出不详,见《中日姓氏汇编》(401)。
读音:Táo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浙江诸暨(368)、江苏高淳(305)、上海(92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江川、湖南之益阳、山西之大同、陕西之韩城等地
读音:Shuài【源】 ①其先本姓师,周时卿士刘康公之后,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,改为帅氏(6,7,9,12,60)。 ②土家族姓(387)。【变】 一作率(12,21)。【望】 石城(261),琅邪(
读音:Duàncái【源】 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。
读音:Ténɡdònɡ【综】 佤族姓。世居云南孟连公信区公良村(161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