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陋茹
【源】 代北三字姓。其先为靺鞨人(27)。【变】 ①亦作普六茹、〔普陋如〕(27)。②北魏孝文帝时改普陋茹氏为茹氏(7,9,12,27,44)。亦有改为李氏者(27)。
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后改为茹氏。
【源】 代北三字姓。其先为靺鞨人(27)。【变】 ①亦作普六茹、〔普陋如〕(27)。②北魏孝文帝时改普陋茹氏为茹氏(7,9,12,27,44)。亦有改为李氏者(27)。
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,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后改为茹氏。
读音:chì nú【源】 叱奴为代北部落。拓拔兴于代北,兼并他部,以本部为内姓,其他诸部随方位分之,北方有叱奴氏(60,62)。叱奴氏出高车纥奚部(242),原居囊曲河附近,北魏道武帝登国五年降魏,被
读音:Zǎizhí/Tsaichih【综】 源出不详,见《中日姓氏汇编》(401)。
读音:Tà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金史》 收载。“金有挞懒、挞不野。”未道其详。
读音:Yáo姚姓的来源主要有三。一是以地名为姓氏。传说舜因生在姚墟,其后世子孙便以该地为姓氏,称为姚氏。二是出自子姓。相传春秋时有姚国,是商族的后代,他们便以国为氏,称为姚氏。三是源自其他民族
读音:Wūnǔtè【综】 清正白旗蒙古六品荫生亭秀之妻为乌努特氏(260)。
读音:Niú/Niou,Nyou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江苏高淳有此姓(305)。
读音:jī【源】 为丌官氏所改。春秋时鲁有丌氏,见《孔宙碑》(60,62)。【望】 天水(17)。【布】 河南洛宁(294)、台湾台北、嘉义(68,261)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【它】 一说作亓氏(17
读音:Chūlián《姓氏词典》引《太平图话姓氏综》收载,其注云:“即出连氏。”参见“出连”条。
读音:nán【源】 夏禹之裔,有男氏之后,以国为氏,见《史记·夏本记》(11,15,17,60)。一说,即南氏,见《世本》(3,11,60)。【布】 山西平陆(298)、四川成都(91)、湖北武汉(9
读音:Xǔwùshèn【源】 元时人姓(24)。许兀慎,又译〔许慎〕、〔旭申〕、忽神。蒙古迭儿列斤部之一(397),当以部为氏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学顺〕(24)。【人】 博尔忽,许兀慎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