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
【源】 见《万姓统谱》(15,21)。漫为河名,源出河北故城西,或以水名为氏。【布】湖北武汉(91)、台湾台北(68,261)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漫智,明时沂州人,宣德举人(15,21)。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马关,山西之太原、阳泉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
明代有漫智,沂州人,宣德举人。
【源】 见《万姓统谱》(15,21)。漫为河名,源出河北故城西,或以水名为氏。【布】湖北武汉(91)、台湾台北(68,261)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漫智,明时沂州人,宣德举人(15,21)。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云南之马关,山西之太原、阳泉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
明代有漫智,沂州人,宣德举人。
读音:Wúqí【综】 彝族姓,其先为黑彝。四川大凉山地区有此姓(132,208)。
读音:Zhāolún鄂伦春族姓氏。出自白依尔哈拉,汉意为“石头”,因住在石滩上而得氏; 或称: 死后被埋石下,其后以石为氏,遂称“昭伦”氏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鄂伦春族》。
读音:Húxīlǐ【源】清满洲八旗姓。凡五派,出叶赫和多穆哈廉、虎尔哈、瓦尔喀、卦尔察浑春、白都讷等地(23,63,180,260)。 【变】①一作〔瑚锡理〕(260)。②清正蓝旗满洲马甲韩都之妻为瑚
读音:Zálà【源】西夏人姓(31)。【变】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察喇〕(24,31,63)。【人】杂辣公济,西夏时御史大夫(31)。
读音:Qiānlíng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铅陵,地名,所在待考。或以地为氏。或音yánlíng。《吕氏春秋》有铅陵卓子。
读音:Guōgù’ěr【综】 清满洲镶黄旗中有郭固尔氏(259)。
读音:Hǎn【源】 见《清稗类钞·姓名类》(30)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,91)。今傣族亦有此姓。【布】 云南畹町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甘肃之永登、云南之邱北等地有分布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;
读音:shàn’gōng【源】 周大夫单襄公之后,见《姓考》(17,62,63)。《姓氏词典》收载并注此音,其据《姓考》 注云: “周大夫单襄公之后。”此当系出姬姓。
读音:Sōumán《姓氏词典》收载。其注引《姓考》云:“鄋瞒国,漆姓,本防风氏之后。”且注:“以国名为姓氏,源于漆姓。”《汉语大字典》注“鄋”云:“也作‘’。”又注:《左传
读音:Wūhuán【源】 乌桓出自东胡,汉初,匈奴冒顿灭其国(故治在今山西境北外),余部保乌桓山,因号乌桓。以国为氏(27,60)。【变】 ①后改为乌丸氏、桓氏(27,60)。②亦作〔古丸〕(27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