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Jiāo

焦姓的来源主要有四个。一是以地名为氏,源于姜姓。春秋时许国国君灵公迁焦,其后人遂以地名为姓氏。二是以国名为姓氏,出自姬姓,上古神农氏后裔。周初,封神农氏后裔于焦,建立焦国(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),春秋时被晋国所灭,后代以国为姓,遂为焦氏。三也是以国名为氏,出自姬姓。周朝时,有同姓诸侯国焦国(今河南陕县),后被晋国所灭,后世遂以国名为姓。四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,如清满洲八旗姓党佳氏,后改为焦。今满、土家、蒙古、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焦姓发源于河南。春秋时期,焦国被晋国所灭,子孙纷纷出奔,或北渡黄河进入山西,或西徙陕西,或向东北方向的河北、山东播迁。西汉时,部分焦姓继续繁衍于北方外,还有焦姓人南迁至安徽、浙江等地定居。繁衍于北方的焦姓,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中山(今定州)、广平(今鸡泽)以及陕西冯翊等地的望族。魏晋南北朝时,有焦姓经陕西避兵火于宁夏、甘肃一带。明初,山西焦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江苏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

焦姓历史人物有焦延寿,汉代人,专攻《易经》,自称得孟喜之传,曾传授给京房,于是汉代《易》遂有京氏之学,汉元帝时被封为三老,有《焦氏易林》传世。焦循,清朝经学家、数学家、戏曲理论家,嘉庆举人,其家世代治《易》。他以数学原理及音韵训诂整理《易经》。著有《雕菰楼易学三书》《孟子正义》《论语道释》《剧说》《释弧》等。

焦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二十二位。


【源】 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(故城在今河南陕县南2里之焦城),其后因以为氏(9,11,12,17,60)。一说,系自姜姓,春秋时许灵公迁焦,因氏(17)。 ②虞、虢、焦、滑皆姬姓国也,后为晋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(11,12,60)。 ③南安焦氏,系出氐人,见《通鉴》(242)。 ④南中夷四姓有焦氏,别为一派,见《华阳国志》(60,62)。 ⑤西夏人姓(95)。 ⑥清满洲八旗姓觉佳氏,后改为焦(180)。今满族姓(344)。 ⑦土家(387)、蒙古(344)、布依(133)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中山、广平、冯翊(17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%。尤以江西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26%。【人】 焦赣,汉时梁人(21)。
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 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湖南之芷江,广东之高要,广西之荔浦、田林,云南之海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蒙、傣、白、苗、布依、锡伯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据《史记》 注云: “周武王封神农之后於焦,今陕州东北百步焦城是也。”或云: “今山东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是其遗址。” 相传神农氏姓姜。故此之 “”,当系出姜姓,以邑为氏。②其引《左传》注云: “虞、虢、焦、滑,皆姬姓也,为晋所灭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 焦国在今河南之陕县南。则此“”系出姬姓。③ 《姓氏考略》 据 《华阳国志》 注云: “南中夷四姓有焦氏,别为一派。”“南中”,当指今甘肃陇西一带。④或为锡伯姓 “觉罗” 氏所改,急读“觉罗” 取其近似音谐“” 而为单姓。

汉代有焦贡,外黄令; 后汉有焦俭; 三国时魏有焦先,河东人; 吴有焦征羌,会稽人; 今有焦菊隐、焦裕禄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破多罗

    读音:pò duō luó代北姓,后改为潘氏。(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)破多罗氏,改为罗氏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代北三字姓》)

  • 實參

    读音:Shíshēn【源】 实沈、阏伯、续牙、晏龙、巫人、叔戏、厌越皆帝喾庶子也。实沈、阏伯居旷林,后阏伯迁于宋,是为商。实沈迁于大夏为参,后有实参氏、阏氏、遏氏、商丘氏(19,21)。

  • 陞音

    读音:Shēngyīn【综】 清镶黄旗满洲马甲阿思哈之妻为陞音氏(260)。

  • 南榮

    读音:Nánróng【源】 古有善曝背于南荣者,献之于君,其后为氏(7,60)。【布】 北京有此姓(91)。【人】 南荣趎,庚桑楚(老子弟子)弟子,见《庄子》(17,21)。现行罕见复姓。今北京市有分

  • 朱拉特

    读音:Zhūlātè【综】 清镶蓝旗蒙古护军诺睦之妻为朱拉特氏(260)。

  • 依補

    读音:Yībǔ【源】 彝族姓。属狄俄乌毅家支(375)。

  • 一郍蔞

    读音:Yī'nālóu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。《中文大字典》收载,其注引 《魏书·官氏志》 云: “一郍蒌氏,后改为蒌氏。”(按: 郍,即 “那”之异体。一郍蒌,即一那蒌氏,亦即壹那蒌氏,又

  • 读音:Wō【源】 契丹人姓(15,63)。契丹有窝幹,见《姓氏寻源》(60,62)。亦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【布】江西新干有此姓(400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天津之武清,江西之新余、贵州之普安

  • 读音:Yuán【源】 邧为春秋时秦国之邑(故址在今陕西澄城境),以邑为氏(15,21)。【变】 一作〔刓〕(91)。罕见姓氏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转引 《姓苑》 收载。“邧”本古邑名,春秋秦地,地在今

  • 读音:tí【源】 ①隄,古侯国(故城在今陕西境),子孙以国为氏,见《姓苑》(17)。②隄姓出于铜鞮(故城在今山西沁县西南(8,60,62)。③高隄(故城在今河北枣强东)、平隄皆县名,以邑为氏(60,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