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Niè

【源】①聂,卫邑(故城在今山东聊城),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此,因氏(6,7,12,17,60)。又,《广韵》、《韵谱》、《姓解》、《姓氏急就篇》等均作楚大夫食采于聂,必误。楚大夫有摄叔,无聂叔(7)。②宋时犹太人入中国,其后裔在元、明时均采用汉姓,其中有聂氏(179)。③清满洲人姓,世居辽阳(23)。④土家族姓(387)。【望】新安(60),河东(17,418)。【布】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人口0.1%。尤以湖北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15%。【人】聂政,春秋时著名刺客(12,17)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度、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河口、陇川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藏、苗、白、回、土家、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卫大夫食采於聂,因氏焉。望出河东、新安。”聂北,本春秋邢地,邢为卫灭,遂为卫邑,故址在今山东聊城。

卫大夫,《广韵》、《韵谱》 均作 “楚大夫”,则“”,或为楚邑; 又,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称: “古有地名聂北,春秋时属邢国 (在今山东茌平西) (按: 茌平,当作 ‘荏平’)。邢国灭亡后属齐。” 与前所言均别。录之以备考。②藏族之聂姓,则为聂赤赞普之后,有父系六族,其中有聂氏,此以氏族名为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藏族》。

战国时韩有聂政; 三国时吴有聂友,丹阳太守;宋代有聂冠卿,词人; 当代有聂耳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訛?

    读音:Éyī【源】 西夏人姓(31)。或即讹一氏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额伊〕(24)。【人】 讹��德昌,西夏时武功大夫(23,24)。

  • 读音:cì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,24)。或为刺门氏所改(62)。【布】山西介休有此姓(62)。【人】刺正甫,唐时人,著《嘉苏水利志》五卷(21)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多此姓——太原、阳

  • 读音:liáng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15,21)。汉、晋时南中(泛指四川大渡河以南,云、贵一带)夷人有孟、爨、量、朴、夕五大姓,见《华阳国志》(60,62)。敦煌石室所出残姓氏书上有此姓(434)。【

  • 读音:Lì厉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谥号为姓氏,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,谥号为“厉”,子孙遂以谥号为姓。二是以国名为姓氏。周有诸侯国厉国(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),后代支子孙以原国名为姓。厉姓历史

  • 读音:duān【源】 ①古有端国(故城在今山西沁水东北),春秋时灭于晋,晋大夫食采于端,因氏(17)。②战国时韩、魏、赵瓜分晋,封晋君于端,子孙因氏(60,62)。③春秋时孔子弟子子贡,本姓端木,后省

  • 新稚

    读音:Xīnzhì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文大字典》 收载,其注引《万姓统谱》云: “新稚狗,晋大夫,伐翟。”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注“新”据《国语》云: “晋大夫新穆稚子之后”;《姓氏考略》作“

  • 克烈

    读音:Kèliè/Kereyid,Kereyit【源】 克烈,辽金时蒙古高原上部落,游牧于土拉河、鄂尔浑河上游区域,信仰思脱里派基督教,《辽史》中与蒙古诸部概称阻卜,或达旦。克烈人作为蒙古民族一部,一

  • 读音:sì【源】 系自子姓,见《路史》(60,62)。【望】 荥阳(17,418)。【布】 台湾台北(64,68,261)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 四水,春秋时越王勾践之臣,献取吴之策(21,62)

  • 读音:yì【源】 相传为黄帝之臣邑夷之后,见《姓考》(15,60)。【布】 晋时阳平(故治在今安徽灵壁南)有邑姓(60,62)。今大陆仍有此姓(91)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陕西之韩城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

  • 婆何

    读音:Póhé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隋书》 收载,“隋有婆何多陵。”未详其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