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Héng

衡姓主要源于姬姓伯禽后代有公子衡,其子孙以祖上名字命氏。

如今衡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。

衡姓历史人物有宋朝人衡贡,擅长写文章,文章辞藻华美,名冠当时。

衡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七位。


【源】 ①伊尹为汤阿衡(税官),子孙以衡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7,9,12,15)。②系自姬姓。鲁公子衡之后,以字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7,12,17,62)。③系自妫姓。陈公族之后(8,17)。④三国时袁绍为曹操所败,支孙避于衡山,改袁姓为衡氏(7,12,15,60)。⑤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(23)。今满族姓(344)。【望】汝南(17,418)。【布】湖北钟祥(388)、台湾(64)、江苏、陕西彬县、四川蓬溪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衡胡,春秋时莒人(17,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今上海之松江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围场、鸡泽,山东之东平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陕西之韩城,甘肃之徽县,辽宁之清原,江西之崇仁,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引 《风俗通》 云:“伊尹为汤阿衡,子孙以衡为氏。”汤,指商汤。商代之开国君主; 阿衡,商代官名,负责保护、教养。②又云: “鲁公子衡之后,以王父字为氏。” 此当系出姬姓。③又云: “袁氏改为衡氏。”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《姓谱》亦云: “袁绍败后,支孙避於于衡山,改为衡氏。”

汉代有衡咸,齐人,王奔时为讲学大夫; 唐代有衡守直; 宋代有衡贡; 明代有衡岳,桂林知府,以廉吏称; 清代有衡虞衡,顺治己亥进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墨夷

    读音:mò yí【源】 系自子姓。春秋时宋公子目夷之后。墨目音转,目夷为宋襄公兹父之庶兄(7,60)。【变】 一作〔黑夷〕(17)。【人】 墨夷须,春秋时宋襄公子,为大司马(11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

  • 读音:Què/Chiueh,Chywe【综】 见《中华姓府》(63)。按,㕁(Què)即郤,与郄(音Xì)不同。㕁右旁为卩,郄右旁为邑。然今郄亦有读作却(Què)者,当系为

  • 忽剌温

    读音:Hūlàwēn历史上女真族姓氏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有载。其注“扈伦” 曰: “亦作 ‘呼伦’ 或 ‘忽刺温’。明代黑龙江女真族姓氏。原有乌拉和哈达两部,后迁居松花江中游,续有辉发、叶

  • 读音:Fēn【源】 非汉族姓(60)。【望】 魏郡(17,60,418)。【人】 纷疆,战国时魏臣(7,11,15,17,60)。纷陁,东晋末南凉秃发乌孤之部将,鲜卑人(242)。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

  • 南門

    读音:Nánmén【源】 见《姓苑》(6,9,11,12,17)。必居城之南门者以为氏,或启闭南门之官以为氏(60,62)。【布】 大陆有此姓(91)。【人】 南门蝡,汤之七佐之一(17,60)。现行

  • 羌邱

    读音:Qiāngqiū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初见於《姓苑》。本为地名,或以地为氏。一作“羌丘”。

  • 无怀

    读音:wú huái无怀氏之后有怀氏、无怀氏。(见《元和姓纂》)

  • 读音:Cì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姓苑》 收载。其注云:“系刺姓分族。”未详其他。(按:《汉语大字典》无此字。姑予收录。)

  • 鬭比

    读音:Dòubǐ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。其注据《姓氏英贤传》 云: “斗伯比孙耆仕晋,因以为氏。”斗伯比系春秋楚武王大夫,其孙至晋为官,遂以王父之名氏为氏。

  • 畱吁

    读音:Liúxū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春秋赤狄之国,为晋所灭(见《左传》)。其后为氏。” 畱,或作“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