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Héng

衡姓主要源于姬姓伯禽后代有公子衡,其子孙以祖上名字命氏。

如今衡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。

衡姓历史人物有宋朝人衡贡,擅长写文章,文章辞藻华美,名冠当时。

衡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三百四十七位。


【源】 ①伊尹为汤阿衡(税官),子孙以衡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7,9,12,15)。②系自姬姓。鲁公子衡之后,以字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7,12,17,62)。③系自妫姓。陈公族之后(8,17)。④三国时袁绍为曹操所败,支孙避于衡山,改袁姓为衡氏(7,12,15,60)。⑤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(23)。今满族姓(344)。【望】汝南(17,418)。【布】湖北钟祥(388)、台湾(64)、江苏、陕西彬县、四川蓬溪等地均有此姓。【人】衡胡,春秋时莒人(17,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很广,今上海之松江,天津之武清,河北之围场、鸡泽,山东之东平,山西之太原、大同,陕西之韩城,甘肃之徽县,辽宁之清原,江西之崇仁,湖北之老河口等地均有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引 《风俗通》 云:“伊尹为汤阿衡,子孙以衡为氏。”汤,指商汤。商代之开国君主; 阿衡,商代官名,负责保护、教养。②又云: “鲁公子衡之后,以王父字为氏。” 此当系出姬姓。③又云: “袁氏改为衡氏。”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《姓谱》亦云: “袁绍败后,支孙避於于衡山,改为衡氏。”

汉代有衡咸,齐人,王奔时为讲学大夫; 唐代有衡守直; 宋代有衡贡; 明代有衡岳,桂林知府,以廉吏称; 清代有衡虞衡,顺治己亥进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yǒng【源】 ①永,春秋时楚大夫采邑(即永州,故城在今湖南零陵),因氏(17,60)。亦见《姓苑》(6,9,12,15)。②清时甘肃洮州厅洮州卫著逊族番永鲁劄剌肖,姓永(72)。③清满洲人有此

  • 读音:guǐ【源】 ①相传黄帝臣容区(一作臾区)封于鬼国,以国为氏。商有鬼侯,即九侯,漳浦(故治在今福建漳浦),有鬼侯山,是其封域(11,17,60)。 ②相传鬼方国(故城在今贵州境内)之后,以国为氏

  • 實寶禪

    读音:Shíbǎochán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哈喇乌苏齐巴汉台(23,63,260)。【人】清镶黄旗满洲马甲炳马之妻为实宝禅氏(260)。

  • 读音:Jié《姓氏词典》有载, 其注“”注云: “一作‘卩’。”未详其源。

  • 富色勒

    读音:Fùsèlè清代满族姓氏。刘庆华 《满族姓氏录》收载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 写作“富色哷”,世居屯昂阿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

  • 苦魯丁

    读音:Kǔlǔdīng【源】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苦鲁丁氏(13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科尔罗丹〕(24)。元代 “色目人” 姓氏。乃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。陶宗仪 《南村辍耕录》 收

  • 鴻果囉

    读音:Hóngguǒluō【源】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科尔沁(23,63,260)。【变】①一作〔鸿果络〕(260)。②清蒙古正黄旗中有洪郭尔氏(259)、清宗室觉罗三泰之妻为洪郭洛氏,清正红旗蒙古诺莫图

  • 也可林合剌

    读音:Yěkělínhélá【源】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也可林合剌氏(13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伊克埒哈喇〕(24)。元代蒙古族姓氏。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。陶宗仪 《南村辍耕录》 收载;

  • 羡門

    读音:Xiànmén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收载,其注云: “以所居为氏。”未道其详。《仙人传》有羡门子高,相传为秦始皇时人。

  • 扎絪拉

    读音:Zhásàlā【综】 清正黄旗满洲马甲阿立拉虎之妻为扎萨拉氏(26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