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tán

谭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国名为姓氏。周有谭国,后为齐桓公所灭,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(今山东莒县),而子孙就以国为姓,称谭氏,史称谭氏正宗,是为山东谭氏。二是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。巴南大姓有谭氏,盘瓠之后。

谭姓发源地在今山东省境内。谭国灭后,一部分留于山东北部生活,也有一部分谭氏人沿着东海岸到达吴越地区。两汉时,北方谭氏以山东、河南地区分布最广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谭姓大举南迁,由北方姓氏变成了较典型的南方姓氏,以今湖南为繁衍中心。隋唐时,谭姓主要分布于山东、河南、江西等省。宋元时,谭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广东、江西、湖南三省。明清时,谭姓已遍布大江南北,主要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湖南、广东、江西、四川、山东、云南等地。今日谭姓以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湖北等省为多。

谭姓历史人物有谭元春,明代文学家,与钟惺同为“竟陵派”创始者。论文强调性灵,其诗文风格幽深孤峭。有《谭有夏合集》。谭嗣同,清末民初人,改良派政治家、思想家。谭嗣同不仅饱读诗书,而且遍历南北各省,足迹至新疆、台湾等地。游历不仅使他对祖国大好河山更加热爱,更让他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。他认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救中国。于是参与戊戌变法,变法失败后遇害。著有《仁学》,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,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
谭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二百九十三位。


春秋时代谭国为齐桓公所灭,谭子奔宫,子孙以国为氏。(见《姓谱》)

谭子国在济州平陵县西南,为齐所灭,谭子奔宫,子孙以为氏焉。(见《元和姓纂》)

谭本姒姓,子爵,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,实齐之附庸也,入春秋卅九年,周庄王之十四年,鲁庄公之十年,见灭于齐桓公,而谭子奔宫,谭自为齐所灭,子孙遂以国为氏焉。(见明·苏平仲《谭氏家谱序》)

▲<唐>谭忠,宪宗时为燕牙将。<宋>谭惟寅,高要人,江西提刑。<清>谭嗣同,浏阳人,戊戌六君子之一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yè【源】 ①见《姓苑》(15,24)。相传古有术士,善于炼化,能作汤液,后代因以为氏(7,11,17,21,60)。②液,县名,故城在今山东掖县。以邑为氏(7)。【望】 河南(17,60,41

  • 读音:Zhé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(73)。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新编千家姓》 收载并注此音。未详其源。(按: 《汉语大字典》 音zhé,草叶,未注明其为姓; 《新编千家姓》音zhè

  • 索爾多

    读音:Suǒěrduō【源】 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乌喇博尔济城(23,63,180,260)。清代满族姓氏。世居乌拉、博尔济城等地方,乃满八旗姓氏之一。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。

  • 燕只吉䚟

    读音:Yānzhǐjídǎi《姓氏词典》 收载,其据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注云: “蒙古族姓。元至正时中书右丞相别儿怯不花,姓此氏。”疑或作“燕只吉台”。

  • 阿堅

    读音:Ājiān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后汉书》收载。其注云: “汉有阿坚羌渠。”未详其源。(按: 阿,《姓氏词典》 音ē。)

  • 海干

    读音:Hǎigān现行彝族姓氏。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。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,未详其他。

  • 烏朗漢吉爾莫吉爾敏

    读音:Wūlǎnghànjí’ěrmòjí’ěrmǐn【综】 清蒙古镶黄旗有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氏(259,260)。

  • 纍和

    读音:Léihé【源】 尧臣和仲之孙宗,处于清累,百姓号曰累和,后因氏,见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(17,37)。张澍考证,和仲孙宗,处清素自守,为素和氏,非累和氏,宜删(26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,《姓氏词典

  • 馝邦

    读音:Bìbāng北魏时复姓,乃少数民族姓氏。后或改为邦氏。《广韵》 有载。或作 “馝邗”、“馝邘”、“馝刊”,亦作“馥邦”、“馥邗”,盖皆形近而讹,莫辨真伪,姑兼收并蓄。

  • 扎剌只剌

    读音:Zhālázhīlá【源】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扎剌只剌氏(13)。【变】 ①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扎拉济兰〕(24)。②《辽金元姓谱》有扎剌只扎氏(33),〔扎剌只扎〕似系扎剌只剌之异译。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