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Jiá

【源】 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(故城在今河南洛阳西,居者以为氏(15,17,21,60)。②春秋时郑大夫郏张,其先食采于郏乡(故城在今河南郏县),以邑为氏(6,7,9,12,60)。③春秋时楚大夫食邑(郏为郑邑,后属楚),后因以为氏,见《姓考》(17)。【望】 荥阳、武陵(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较广,但人数不多。【人】 郏滂,唐光化年中为六合宰(15,21)。郏贵完,明时浙江人,洪武初任南康知府(15,21)。

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太原、长治、运城、大同、榆次、临汾,河南之义马,浙江之景宁、椒江、嵊县等地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 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,或归 “入声” 部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云: “《左传》郑大夫郏张,其先封郏乡,因氏焉。”此以乡为氏。② 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元和姓纂》 云: “周成王定鼎於郏,居此者以为氏。望出荥阳、武陵。” 郏,即郏鄏,在今河南洛阳市西。

唐代有郏滂; 宋代有郏亶; 又有郏元鼎,宜春人,名士; 清代有郏抡逵,常熟人,画家; 又有郏锦,乾隆乙未进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鶻提悉補野

    读音:gǔtíxībǔyě【源】 藏族先祖 之姓。《太平寰宇记》载,㪍野至今号其主曰赞府,贵臣曰主簿,或云始祖赞普,自云天神所生,号鹘提悉补野,因以为姓。《唐书·吐蕃传》作〔鹘提悉勃野〕

  • 读音:Shāi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安徽淮南(362)、台湾台北(64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较罕见姓氏。今河北之昌黎,山西之临汾、榆次、忻州、,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; 《

  • 多羅惕

    读音:Duōluótì【综】 蒙古族姓,明时有多罗土蛮,属蒙古右翼三万户,此姓当出此,内蒙古巴林右旗南部有此姓(384)。

  • 咩布

    读音:Miēbù【源】 西夏人姓(31,240)。【变】 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〔蔑布〕(24,63)。【人】 咩布归道,西夏武功大夫(24,31,63)。

  • 读音:xìng【源】 ①春秋时蔡大夫公孙姓之后,以名为氏,见《姓源》(17,60)。 ②其人本无姓氏,因即以姓为氏(60,62)。【望】 临淄(17,21,418)。【布】 浙江上虞(279),普陀(

  • 舒果努昂

    读音:Shūguǒnǔ'áng高山族姓氏。台湾高山族之布嫩人有此姓。本祖辈名字,后以为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高山族》。

  • 读音:Yuè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 收载,未详其源。

  • 董閼

    读音:Dǒngyù【综】 战国时赵襄子臣有董阏安于(17,21,62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中国姓氏大全》 引《中国姓氏集》收载; 《姓氏词典》引 《姓觿》亦收。其注云: “春秋时晋有赵襄子家臣

  • 守山

    读音:Shǒushān【综】 源出不详。湘帆,姓守山,名爱,工书山水,见《墨林今话续编》(63)。

  • 科勒特斯

    读音:Kēlètèsī锡伯族姓氏。后或改为单姓“柯”,盖取科勒特斯之首音谐汉字“柯”而为单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锡伯族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