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
读音:Zhōng

钟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。一是以采邑为姓氏。宋桓公曾孙伯宗为晋国大夫,因直言被害。儿子州犁逃至楚国,食采于钟离,后人于是以地名为姓氏或单称钟姓。二是为钟离氏所改。项羽手下有钟离昧,他的儿子钟接,就改为单姓钟。

钟姓发源于今安徽境内。三国时,钟姓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。晋时渡江,钟姓迁入江南。唐朝,钟姓分布于今四川、山西、广东、安徽一带。宋元明时期,福建、广东等地多有钟姓的聚居点。清朝乾隆年始,福建、广东钟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,进而远居海外。

钟姓历史人物有钟子期,春秋时楚国人。俞伯牙琴技高超,却无人能赏。钟子期能分辨他的琴声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,所以被伯牙引为知音。钟子期死后,伯牙摔琴绝音。钟繇,三国魏大臣、大书法家。东汉末举孝廉。曹操执政,任侍中、司隶校尉。曹丕代汉,任廷尉,封崇高乡侯。明帝即位,迁太傅,人称“钟太傅”。他的书法,博采众长,自成一家,尤精于隶、楷。书若飞鸿戏海,舞鹤游天,与王羲之并称“钟王”。

钟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在第一百四十九位。


宋微子之后。桓公曾孙伯宗仕晋,生州黎,仕楚,食采钟离,因氏焉,子孙或单姓钟氏。楚有钟仪,钟建;钟子期与伯牙为友;项羽将钟离昧,昧中子接,单姓钟氏。姓居颍川,长社。(见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)

晋伯宗之后。伯宗,晋之贤者也,为郤氏所谱被杀,子伯州犁奔楚,邑于钟离,今濠州也,子孙以邑为氏。(见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邑为氏》)

▲钟嵘,长社人,文学评论家。<元>钟嗣成,大梁人,戏剧理论家。
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河北之尚义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江西之金溪、广西之田林、海南之保亭、贵州之从江、云南之景谷及泸水、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瑶、黎、畲、苗、回、水、鲜、彝、土家、傈僳、拉祜、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由鍾、鐘二姓简化而得。寻祖溯源,详见“”、“” 二姓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读音:Gǎo【源】镐京(故城在今陕西长安西南之沣水东岸),周武王时西都,以地为氏,见《姓苑》(21,62)。【布】浙江上虞(279)、河南商邱县集西镐庄(62)等地均有此姓。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山西之长治

  • 俟幾

    读音:Sìjǐ【综】 北魏时改俟几氏为几氏(27,60,242)。一说,为〔俟畿〕氏后改为畿(7,9,12,17,27)。亦作〔侯几〕(17,27,60,242)。【人】 俟几长贵,北周时泾州刺史(2

  • 子芒

    读音:zǐ máng【源】 系自妫姓,春秋时陈僖公之子盈,字子芒,其后为氏(4,6,17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 收载,其注云: “妫姓,陈僖公生盈字子芒之后。”此以字为氏

  • 悉諾

    读音:Xī'nuò【源】 唐时吐蕃酋长有悉诺氏,见《唐书·吐蕃传》(60,62,63)。历史上吐蕃族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据《唐书·吐蕃传》 注云: “吐蕃酋长有悉诺姓。”唐代有悉诺律、

  • 巴魯達

    读音:Bālǔdá《姓氏词典》 引 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载,其注云:“蒙古族姓,清乾隆时有总兵德福,姓此氏。”(按: 疑此即 《清通志·氏族略》所收巴鲁特氏之别译。“德福”,当即 “拜材德

  • 煌古

    读音:台 Huánggǔtái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凡三派,出归化、土默特、喀喇沁等地(23,63,260)。【变】一作〔黄古台〕(260)。

  • 鄂莫多克

    读音:mòduōkè【综】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颇廉之妻为鄂莫多克氏(260)。

  • 伊伯

    读音:Yībó【源】 ①清满洲八旗姓。世居宁古塔(23,63,180,260)。亦作〔伊博〕(180,260)。②元时蒙古耶卜氏,清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作伊伯(24)。少数民族姓氏。蒙古族、满族皆有此姓

  • 读音:chán汉有缠子,著书。(见《汉书·艺文志》)

  • 貢麼顙

    读音:Qngmósǎng【源】藏族姓。四川阿坝地区果洛四大房名之一(249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