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历史百科>姓氏起源>

读音:Féng

【源】 ①系自归姓。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,见《世本》(4,11,21)。②系自姬姓。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,支孙食采于冯城(故城在今陕西大荔),因以为氏(9,11,12,17,60)。汉、唐之期,支派甚多,主要有:出颍川(今河南禹县一带)者,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。出上党(今山西长子一带)者,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。出京兆(今陕西西安一带)者,系汉燕王冯宏之后。出弘农(今河南灵宝一带)者,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。出河间者,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(7,60)。③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(23)。④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(72)。⑤瑶族姓(118,119,225)。又,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,汉姓为冯(117)。⑥京(104)、壮(109)、侗(113)、彝(130)、傣(164)、回(176,344)、蒙古(344)、土家(387)、黎等民族均有此姓。【望】 杜城、杜陵、长乐、始平、颍川、上党、京兆、弘农、河间(6,17,21,60,418)。【布】 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64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广东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苏、山东、云南等省多此姓,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%。【人】 冯长,周宣王时柱下史,观天文之变,骊山人(21)。

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龙口、平邑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广东之新会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、河口等地均有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京、苗、瑶、壮、黎、土家、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 之 《氏族略》 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 ①郑樵注引 《世本》 云: “归姓。郑大夫冯简子之后。” ②又据 《元和姓纂》 注云: “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,封魏,支孙食采於冯城,因氏焉。”此则以邑为氏,系出姬姓。③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,相传明洪武四年。“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,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……冯姓改为鸟字鳳(凤)。”④黎族之冯姓,居海南保亭,相传为王姓所改,盖因“抽签改姓”。

冯姓郡望颇多。《姓氏考略》 注引 《元和姓纂》云: “冯氏出颍川者,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; 出上党者,左将军冯奉世之后; 出长乐者,宜都侯冯参之后; 出京兆者,燕王冯宏之后; 出弘农者,西魏宁州剌史冯宁之后; 出河间者,唐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佛哩克

    读音:Fólikè【综】 清正蓝旗满洲马甲都抡之妻为佛哩克氏(260)。

  • 读音:ā【音】 今亦音A-(91)。【源】 ①商时伊尹为阿衡(官名,保护教养之官),支孙以官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(1,7,12,17,60)。 ②北魏时阿伏干氏、阿伏氏、阿贺氏等均改为阿氏(7,12,1

  • 翁阿哩

    读音:Wēng’ēli【源】 清蒙古八旗姓。世居阿巴噶(23,63,260)。【变】 一作〔翁阿理〕(260)。

  • 達額木

    读音:Dáémù珞巴族姓氏,本为部落名,或以为姓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·珞巴族》。

  • 莫爾德扎

    读音:Mò’ěrdézhā【综】清正黄旗满洲前锋伊立布之妻为莫尔德扎氏(260)。

  • 馬服

    读音:Mǎfú【源】 系自嬴姓。伯益之裔,战国时赵王之子赵奢为惠文王之将,破秦兵有功,封为马服君。马服者,言能服驭马也。子孙氏焉(7,17,60)。历史上罕见复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有载,本为邑名

  • 没鹿真

    读音:mò lù zhēn与“没路真”同。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。《姓氏考略》 有载,其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注“没路真”云: “代北姓,后改为路氏。一作 ‘没鹿真’; 又作 ‘末路真’。”

  • 蒙雅

    读音:Méngyǎ【综】清正白旗满洲马甲楚尔布之妻为蒙雅氏(260)。

  • 读音:mǐn【源】 系自羌姓。齐湣王之后以谥为氏,见《世本》(4,17)。②系自姬姓。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湣氏(8,17,19,21)。【变】 一作〔涽〕(19,21)。罕见姓氏。《姓氏考略》 收载,其

  • 读音:Zhǎng仉姓出自党姓。党姓,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。古代党姓的党读音为zhǎng,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为姓,衍出仉姓。仉姓望族居于鲁郡。仉姓历史人物有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仉氏,仉氏知书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