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王景生平

王景生平介绍

王景(889年—963年),莱州掖县(今山东莱州)人。五代时期后周名将,历仕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、北宋六朝。官至凤翔节度使、西面缘边都部署,封太原郡王。乾德元年(963年),王景去世,年七十五。册赠太傅,追封岐王,谥号“元靖”。>>查看王景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投身行伍

  王景家族世代务农,他年轻时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,善于骑射,不事生产,与同乡的恶少年结伙沦为盗贼。后隶属于后梁大将王檀,随其镇守渭台,与后唐庄宗李存勖在黄河沿岸对抗。王檀立下军功,王景在其左右侍奉。

  庄宗攻入汴京时,王景率军投降,迁升为奉圣都虞候。

叛唐归晋

  清泰末年,王景随张敬达围攻晋阳,遇到契丹来支援,王景便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。

  天福元年(936年),王景获授相州刺史。范延光拥邺城发动叛乱时,所属郡县大多被胁迫听从他,唯独王景分兵拒守。石敬瑭表彰他,升王景为耀州团练使。石敬瑭外出时,留王景为京城巡检使,又改任洺州团练使。

  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后,王景获授侍卫马军左厢都校。

抵御契丹

  开运二年(947年),契丹南侵,石重贵前往澶渊,王景与高行周等在戚城大破契丹,又升迁侍卫马军都指挥使、担任郑州防御使,后又出京担任晋州巡检使,授横海军节度使。

  契丹攻入汴京后,用他的乡党取代王景。王景归途停留在常山时,听说辽太宗耶律德光死于栾城,便抄小道回到横海军,攻入城关,契丹军逃走。

怀抚饥民

  后汉乾祐初年,王景加职同平章事。适逢契丹发生饥荒,幽州的百姓大多过雁门关来寻求食物,其中到沧州境内的有五千多人,王景善于安抚他们,朝廷命给难民田地来安置他们。

为政有声

  周太祖郭威在还未发迹时与王景交好,等到他即位后便升王景兼任侍中。王景出身行伍,平时也没什么智谋,但处理政务并不刻薄,民众有案申诉,他一定当面审问,没有什么大过错的即下令释放,能坚持己见而不轻信胥吏的话,因而颇受百姓爱戴。广顺初年,王景获召入朝,百姓数百人挡在道上,甚至有人拉住王景乘马两边的脚踏,但最终没能留住他。王景在不久后担任护国军节度使,一年后,又迁守凤翔。显德初年,获封褒国公,加开府仪同三司。

大败后蜀

 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,王景升任中书令。之前,秦、凤两州被后蜀军攻陷,州旁的少数民族请求朝廷派兵收复失地,柴荣命王景与向拱率兵出大荼关讨伐,相继攻陷砦栅,柴荣便任命王景为西面行营都部署,于上邽大破后蜀,斩首数万级。同年秋,秦州向王景投降。次年,王景转镇秦州兼西面缘边都部署。

历仕六朝

  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,进封王景为凉国公。

  北宋初年,加王景为守(代理)太保,获封太原郡王。

  建隆二年(961年)春,王景来朝,宋太祖设宴赏赐,又让他担任西面缘边都部署。

  乾德元年(963年),王景去世,享年七十五岁。赠太傅,追封岐王,谥号元靖。

性格特征

  王景性格谦虚,对下属谦和有礼。每次朝廷有使臣到,即使地位不够高的人王景也一定降阶送迎,周到有礼。左右的人有人说:“王位固然要尊崇,也不要过于压抑自己。”王景说:“人臣看重君命,本来就应该这样,我只是担心不够谨慎罢了。”

逸闻趣事

礼重张昭

  王景获封太原郡王时,朝廷派吏部尚书张昭前来宣命,王景非常礼敬尊重张昭,赠给他一万多缗钱。他的一位亲信认为礼节太过优厚。王景说:“我在军中就听闻张尚书的名声。现在派他出使于我,这是朝廷对我的厚爱啊。我怎么可以拿以往的旧例来限制呢。”

迎娶官妓

  当初,王景率部归顺后晋高祖石敬瑭时,在后唐的妻子被诛杀,两个儿子逃走才得以幸免于难。石敬瑭厚待王景,总共赏赐他上万的钱物。石敬瑭曾经问王景想要什么,王景回答说:“臣从归顺国家(指叛唐归晋)以来,受到陛下的恩泽深厚,确实没有想要的。”石敬瑭一再询问,王景在行稽首礼后,又先后拜两次,才说道:“臣当初还是士卒时,曾跟随一个军官多次经过官妓侯小师家中,心里也很爱慕她。如今妻子已经遇害,现在假如能娶她为妻,就心满意足了。”石敬瑭听后大笑,马上把侯小师赐给王景。王景非常宠爱他,侯小师后来被封为楚国夫人。她曾经偷取王景的尝盗景金数百两,私自送给以前的情人,王景知道却也不责怪她。

家庭成员

妾室

  侯小师,曾为官妓,后嫁王景,累封楚国夫人。

儿子

  王廷义,王景长子,外号“王当代”,官至横州团练使,后在随征太原战死,获赠建雄军节度使。

  王廷睿,王景次子,生平不详。

  王廷训,王景三子,以骁卫大将军致仕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喻时

    (1506—1570)河南光山人,字中甫,号吴皋。嘉靖十七年进士。授吴江知县。有治绩,擢御史。严嵩入阁,时疏劾之,帝不听。官至南京兵部侍郎。

  • 庾阐

    东晋颍川鄢陵人,字仲初。庾东子。幼好学,九岁能属文。怀帝永嘉末,母没于石勒,阐不栉沐、不婚宦,绝酒肉垂二十年。西阳王司马羕辟为掾,迁尚书郎。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,出奔郗鉴,为司空参军。峻平,赐爵吉阳县男。出补零陵太守,官至给事中。年五十四卒。有诗赋铭颂,今已散佚不全。

  • 郑定

     元明间福建闽县人,字孟宣。元末为陈友定记室。友定败,浮海入交、广间。久之,还居长乐。洪武末,累官至国子助教。好击剑,工诗及古篆、行书,为闽中十才子之一。有《郑博士诗》、《澹斋集》。

  • 斌良

    斌良(1771-1847)字吉甫,又字笠耕、备卿,号梅舫、雪渔,晚号随葊,瓜尔佳氏,满族。初以荫生捐主事。嘉庆十年(1805)五月,补太仆寺主事。十月,升员外郎,充高宗皇帝实录纂修官。十一年,任盛京兵部员外郎。十二年,补任户部员外郎。十六年,升任郎中。十八年,升太仆寺卿。二十二年,升政通使。二十三年,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。后调任盛京刑部。

  • 李旦

    唐睿宗李旦(662年6月22日—716年7月13日),初名李旭轮,唐高宗李治第八子,武则天幼子,唐中宗李显同母弟。初封殷王,领冀州大都督。他一生两度登基,二让天下,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(684年―690年)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(710年―712年),共在位8年。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,被封为皇嗣。公元710年再度即位。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(唐玄宗),称太上皇,居五年去世,享年五十五岁,庙号唐睿宗,谥号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,葬于桥陵。

  • 黄石公

    黄石公,约前292年-前195年,秦汉时人,后得道成仙,被道教纳入神谱。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,排名第五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称其避秦世之乱,隐居东海下邳。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,亡匿下邳。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。黄石公三试张良后,授与《素书》,临别时有言:“十三年后,在济北谷城山下,黄石公即我矣。”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,并于十三年后,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,取而葆祠之。后世流传有黄石公《素书》和《黄石公三略》。

  • 珠帘秀

    珠帘秀(生卒年不详),字、号、出生地及生平均不详,中国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。《青楼集》说她“姿容姝丽,杂剧为当今独步,驾头、花旦、软末泥等,悉造其妙,名公文士颇推重之。”可见她在元杂剧演员中的地位,元代后辈艺人尊称她为“朱娘娘”。珠帘秀与元曲作家有很好的交情,诸如关汉卿、胡祗遹、卢挚、冯子振、王涧秋等相互常有词曲赠答。关汉卿曾这样形容她:“富贵似侯家紫帐,风流如谢府红莲。”又有:“十里扬州风物妍,出落着神仙。”珠帘秀现存小令一首、套数一套。其曲作语言流转而自然,传情执着而纯真。曾一度在扬州献艺,后来嫁与钱塘道士洪丹谷,晚年流落并终于杭州。

  • 毛熙震

    [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]字不详,蜀人。生卒年均不详,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。曾为后蜀秘书监。熙震善为词,今存二十九首,(见《唐五代词》)辞多华丽。

  • 朱琰

    朱琰,字桐川,号笠亭,海盐人。乾隆丙戌进士,官阜平知县。有《笠亭诗集》。

  • 张在瑗

    张在瑗,字蘧度。顺德人。希载玄孙。鼎革后,杜门不出。著有《绿树山房集》。清陈伯陶编《胜朝粤东遗民录》卷二有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