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宋祁生平

宋祁生平介绍

宋祁(998~1061)北宋文学家。字子京,安州安陆(今湖北安陆)人,后徙居开封雍丘(今河南杞县)。天圣二年进士,官翰林学士、史馆修撰。与欧阳修等合修《新唐书》,书成,进工部尚书,拜翰林学士承旨。卒谥景文,与兄宋庠并有文名,时称“二宋”。诗词语言工丽,因《玉楼春》词中有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句,世称“红杏尚书”。>>查看宋祁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  宋祁的祖先是周武王所封的宋国君主微子,到了晚唐唐昭宗之时,时任御史中丞的高祖宋绅,因其言语不当而获罪,被罢免其官,遂举家迁于雍丘县双塔乡(今河南商丘民权县)。

  北宋天圣二年(1024年),宋祁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,礼部本拟定宋祁第一,宋庠第三,但是章献皇后觉得不能弟弟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,于是定宋庠为头名状元,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,人称“二宋”,以大小区别,所以又有“双状元”之称。

  宋祁初为复州军事推官,后经孙奭(shì)推荐升任大理寺丞、国子监直讲。殿试之后授予直史馆,再升任太常博士,同知礼仪院。又升迁为尚书工部员外郎,修撰《起居注》。

  宝元二年(1039年)宋祁改担任盐铁句院,知制诰,升迁为天章阁侍制,判太常礼院,至国子监。在西北边境战事财政都吃紧的情况下,他写下了关于“三冗三费“的上疏。

  庆历元年(1040年),因其兄宋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被罢相之事,被贬为知寿州(今安微省凤台县),后至陈州(今河南淮阳县)。

  庆历三年(1043年)回朝,担任龙图阁学士、史馆修撰,奉皇帝的诏令同欧阳修合修《唐书》,前后历时十七年。

  庆历六年(1046年),宋祁升为右谏议大夫,出任群牧使。

  庆历八年(1048年),再次担任翰林学士。

  皇祐元年(1049年),宋祁因张贵妃册封之事被贬知许州(今河南省许昌市)。数月后又被召回,为侍读学士,史馆修撰,升迁给事中,兼龙图阁学士。

  皇祐四年(1052年),因其子犯罪之事,被贬知亳州(今属安徽省)兼集贤殿修撰。

  皇祐五年(1053年),又调知成德军(河北省正定县)升为礼部侍郎。又调到定州(河北省定县)。皇帝加封他为端明殿学士,特地升为吏部侍郎,知益州(今四川省成都市)。

  嘉佑四年(1059年),从益州回京后被授于三司使,后因包拯等上书说其兄宋庠任宰相,宋祁不宜任三司使,没能上任。之后皇帝加封他为龙图阁学士,知郑州。

  嘉佑五年(1060年),《唐书》修撰完毕,宋祁被升为左丞、工部尚书。

  嘉佑六年(1061年),宋祁回到京城拜翰林学士承旨,复任群牧使。

  嘉佑六年三月(1061年),宋祁卒于东京,卒后谥号景文。

作品介绍

文学
  宋祁曾自为墓志铭及《治戒》,自称“学不名家,文章仅及中人”。《郡斋读书志》说他的诗文多奇字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则认为:晁公武“殆以祁撰《唐书》,雕琢□削,务为艰涩,故有是言”。今存宋祁的诗文集已非完本,即以现存者而论,文章兼有骈体和散体,其中确有好奇之癖和诘屈聱牙之句。但也有博奥典雅的一面。有的散文如《题司空图诗卷末》写道:“噫!表圣,贤者也。以其贤故,一言一物为后人爱秘若此。宁当时之人举不及后人之知表圣耶?是不然。同时者□,异时者慕,尚何怪哉!”写得笔墨淋漓,有思想深度和感情色彩。诗歌也有特色,如《侨居》写道:“世路风波恶,天涯日月遒。”《送范希文》写道:“危言犹在口,飞语已磨牙。”寓慨极深,耐人吟味。宋祁也长于词,其词多写个人生活琐事,语言工丽,王国维称道其《玉楼春》“‘红杏枝头春意闹’,著一‘闹’字而境界全出”(《人间词话》)。清人辑有《宋景文集》。
  著有《益都方物略》、《笔记》、《宋景文集》、《大乐图》等,早佚。清人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辑有《宋景文集》62卷。近人赵万里辑有《宋景文公长短句》1卷。唐圭璋据以收入《全宋词》时又稍有增补。

目录学
  仁宗时,宋三馆(昭文馆、集贤院、史馆)所藏图籍,有谬乱不全之书,命翰林学士张观、知制诰李淑和宋祁等人,审勘馆阁正副样本,定其存废,有谬误重复者删去,内有差漏者,予以补写校正,仿唐《开元四部书目》之体,著为目录名《崇文总目》。与欧阳修合撰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,加录唐代学者自著之书,有28 469卷。对研究唐代学术文化多有帮助。

轶事典故

词结姻缘
  有一天,宋祁宴罢回府,路过繁台街,正巧迎面遇上皇家的车队,宋祁连忙让到一边。这时只听车内有人轻轻叫了一声:“小宋。”待宋祁抬头看时,只看见车帘轻放,一个妙龄宫女对他粲然一笑。车队过去了,而美人一笑却令宋祁心旌摇荡,久久不能平静。回去后,宋祁便写了一首《鹧鸪天》(词为:“画毂(gǔ)雕鞍狭路逢。一声肠断绣帘中。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。金作屋,玉为笼。车如流水马游龙。刘郎已恨蓬山远,更隔蓬山几万重。”),记述这段如梦的经历,表达自己不得再见美人的怅然之情。

  词中“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”一句,活化了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,却与词意境浑然一体。新词一出,立刻在京师传唱开去,后来传到了宋仁宗的耳朵里。皇帝便追问当时的人说:“是第几车上谁叫的小宋?”最后有个宫女站了出来,羞涩地说:“当时我们去侍宴,见宣翰林学士,左右大臣说:这就是小宋。我在车子里,也是偶然看到他,就叫了一声。”皇帝一听哈哈大笑,不久就召宋祁上殿,说起这件事,宋祁诚惶诚恐,羞愧难当。仁宗笑着打趣说:“蓬山并不远呀。”说完,就把那个宫女赏赐给了他。宋祁不仅官运顺畅,而且因佳曲而得一段姻缘,令时人艳羡不已。

临终遗诫
  宋祁后因病去世,临终前自己撰写了墓志铭,并亲自撰就一篇“遗戒”,教儿子们照他的话去做。

  “遗戒”中,宋祁交代了自己的后事:“三日殓,三日葬,慎无为流俗阴阳拘忌也。”叫儿子们丧事从简,不要被当时风俗所左右,也不必按当时习俗请阴阳地理先生看风水。并且告诫自己的儿子,下葬用一口简陋的棺木,只要能保遗体一段时间即可。这在当时,应该说是一种相当达观的思想观念。在“遗戒”的后半部分,他又具体交代了其他方面的事宜:“吾学不名家(意思是学问尚未成为一家),文章仅及中人,不足垂后(意思是所作文章非常一般,不值得传诸后世)。为吏在良二千石下,勿请谥,勿受赠。”甚至连“冢上植五株柏,坟高三尺,石翁仲(旧时守坟的石人像)、他兽不得用”都交代得一清二楚。他还怕儿子们不照自己的话去做,在“遗戒”最后,特意嘱咐:“若等不可违命。”

  从这份“遗戒”中,可以清楚地看到,宋祁教儿子不要追逐名利,不要随世俗行事,也不要追求奢华,要移风易俗,崇尚节俭,表现了高尚的思想情操。宋祁的“遗戒”,实是家教的好范例。

相关建筑

宋祁状元双塔
  宋庠(996-1066)字公序;宋祁(998-1061)字子京,兄弟二人,祖籍河南雍丘(今民权县双塔集)。宋仁宗天圣二年(1024)同科进士及第后,章宪太后谓弟不可先兄,将榜首的宋祁列为第十,宋庠擢为第一。世称“兄弟双状元”。并为之建塔谓之“双状元塔”。

地理位置
  状元双塔坐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双塔乡双塔集村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潘音

    (1270—1355)绍兴新昌人,字声甫。生十岁而宋亡,闻长老谈崖山事,即潸然涕下。长从吴澄学,读夷齐传,击节愤叹。以荐召,不就。筑室南洲山中,名其轩曰“待清隐居”。有《待清遗稿》。

  • 周文孚

    周文孚,字彦彬,号净植,洪武初任知县。

  • 姜子牙

    姜子牙(约前1156年—约前1017年),姜姓,吕氏,名尚,字子牙,号飞熊,河内郡汲县人。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韬略家,周朝开国元勋,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。垂钓于渭水之滨,遇见西伯侯姬昌,拜为“太师”(武官名),尊称太公望,成为首席智囊,辅佐姬昌建立霸业。周武王即位后,尊为“师尚父”,成为周国军事统帅,人称姜尚。辅佐武王消灭商纣,建立周朝,封为齐侯,定都于营丘,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、齐文化的创始人。辅佐执政周公旦,平定内乱,开疆扩土,建立成康之治。周康王六年,卒于镐京,长子姜伋嗣位。后世推崇备至,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、武圣、百家宗师。唐肃宗时期,追封为武成王,设立武庙祭祀。宋真宗时期,追谥昭烈。

  • 冒襄

    冒襄(公元1611-1693年),字辟疆,号巢民,一号朴庵,又号朴巢,明末清初的文学家,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(今江苏如皋)人。康熙三十二年,卒,年八十有三,私谥潜孝先生。冒襄一生著述颇丰,传世的有《先世前征录》、《朴巢诗文集》、《岕茶汇抄》、《水绘园诗文集》、《影梅庵忆语》、《寒碧孤吟》和《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》等。其中《影梅庵忆语》洋洋四千言,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,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。

  • 周望

    周望,字渭澄,号纶仙,娄县人。有《樵唱轩稿》。

  • 杜挚

    三国魏河东人,字德鲁。初上《笳赋》,署司徒军谋吏。后举孝廉,除郎中,转补校书。卒于秘书。与毌丘俭乡里相亲,有诗赠答。

  • 周滨

    周滨,字东老,福州闽(今福建福州)人。曾从陈了翁受《易》。徽宗宣和中卒。事见(《夷坚志·甲志》卷九。

  • 周绪

    周绪,字习夫,永嘉(今浙江温州)人。去非弟(《东瓯诗存》卷四)。孝宗淳熙五年(一一七八)进士(明弘治《温州府志》卷一三)。十一年,调澧州慈利主簿、权军事推官(《永乐大典》卷七五一六引《澧州新仓记》)。有集,今不传。今录诗二首。

  • 沈如筠

    沈如筠,唐诗人。润州句容人。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,善诗能文,又著有志怪小说。曾任横阳主簿。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,有《寄天台司马道士》诗。

  • 揭汯

    (1304—1373)元龙兴富州人,字伯防。揭傒斯子。少苦学,年十八,尽通六经大义。以荫补秘书郎,迁国史院编修官,转太常博士。历官佥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事。守建宁,拒陈友谅复延平等三州。改江西行省郎中,未赴。转至山东,升秘书少监。赴洛,授刑部侍郎,不就。元亡,南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