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孙处生平

孙处生平介绍

孙处(359年—411年),字季高(其户籍登记为孙季高,所以当时人们称呼他时用字而不用名),会稽永兴(今浙江萧山)人,东晋将领。义熙六年(410年),卢循在广州起兵,占领豫章(今江西南昌),直逼建康。刘裕遣孙处率三千人,从海上袭击番禺。用火烧卢循的舟舰,当日即攻破番禺。此后卢循率兵还袭广州,与孙处交战二十余日,卢循败走,孙处率众追奔至郁林,因病方罢。义熙七年(411年),孙处去世。刘裕追赠孙处为龙骧将军、南海太守,封侯官县侯,食邑千户。义熙九年(413年),刘裕念其功绩,重赠为交州刺史。>>查看孙处的诗词古文

人物生平

  首立战功

  孙处年轻时意气用事。刘裕东征孙恩时,孙处仗义,高兴地随从作战,刘裕平定京都后,任命他为振武将军,封新夷县五等侯。义熙五年(409年),孙处在攻打广固的战役中,因首先登城而立下战功。

  大败卢循

  义熙六年(410年),卢循起兵作乱,孙处在石头城护卫营栅,防守越城、查浦,在新亭打败叛军。刘裕对孙处说:“叛军将败,应当先去摧毁他的老巢,使他在战败逃跑的时候,没有地方投奔,除了你没人办得成此事。”于是派遣孙处率领三千人,渡海袭击番禺。起初,叛军没有在海路设防,当孙处兵至东冲,距离番禺十多里时,城里人还不知道此事,卢循留守的战士尚有数千人,城池甚是坚固。孙处先烧毁船舰,尽力登上海岸,正逢天降大雾,军队从四面攻城,当天就攻克番禺。卢循的父亲卢嘏、长史孙建之、司马虞尫夫等人,乘小船逃往始兴。刘裕立即分派振武将军沈田子等人讨伐并平定始兴、南康、临贺、始安等岭外各郡。卢循往左里逃跑,但兵力还很强大,从岭南道路返回,袭击广州。孙处抗战二十多天,卢循才战败而逃,被杀死的叛军有一万多人。孙处追击卢循直至郁林,适逢生病而不能穷追,卢循才能逃向交州。

  去世追赠

  义熙七年(411年)四月,孙处在晋康去世,享年五十三岁。朝廷追赠他为龙骧将军、南海太守,封侯官县侯,食邑一千户。

  义熙九年(413年),刘裕念及孙处的功劳,于是上奏表说:“孙处在岭南所立的功劳,已经蒙受朝廷的褒扬封赠。臣更考虑到卢循积恶十二年,占领了全越之地。如果他的根据地没有拔除,战败后有投奔的地方,再招集剩余的党羽,仍然能成为祸患,如何能孤军远征而深入敌境,正让皇上操心。可是孙处航海万里,不惜丧身洪流,像波激电闪一样,即日迅速到达,就一下子平定南海,摧毁叛军的巢穴,使卢循进无可依,退无可据,只得乘小船远窜。用不上一个月时间,就歼灭了妖人凶徒。要论扫平叛军的功劳,实在以孙处的功劳最大。往年对他的封赠,还不能算是优厚。以臣愚见,应当再将一州封赠,就用他的本号,也许可以使孙处的忠诚与功勋不致湮没无闻,而辛劳的下臣更加奋勉。”于是朝廷再赠交州刺史,仍保留过去已追赠的龙骧将军称号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朱克诚

    朱克家,字月林。宋末人。事见《宋诗纪事补遗》卷七九。

  • 龚鼎孳

    龚鼎孳生于1615年,殆于1673年。字孝升,因出生时庭院中紫芝正开,故号芝麓,谥端毅。安徽合肥人。与吴伟业、钱谦益并称为“江左三大家”。崇祯七年(1634年)进士,龚鼎孳在兵科任职,前后弹劾周延儒、陈演、王应熊、陈新甲、吕大器等权臣。明代谏官多好发议论,擅于弹劾别人。龚鼎孳在明亡后,可以用“闯来则降闯,满来则降满”形容。气节沦丧,至于极点。风流放荡,不拘男女。在父亲去世奔丧之时尤放浪形骸,夜夜狂欢。死后百年,被满清划为贰臣之列。著有《定山堂文集》、《定山堂诗集》和《诗余》,后人另辑有《龚端毅公奏疏》、《龚端毅公手札》、《龚端毅公集》等。

  • 炳同

    炳同字野翁,新昌张氏子,居明州仗锡寺。

  • 田章

    生卒年不详。平州卢龙(今河北卢龙)人,田弘正子。文宗开成四年(839)登进士第,后任洛阳令。宣宗大中中,于兴宗任绵州刺史,赋诗寄朝中知友,朝士多有和者,章亦有和诗。事迹散见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五下》、《唐诗纪事》卷五三。《全唐诗》存诗1首。

  • 宋子侯

    宋子侯,东汉人,生平事迹不详。

  • 赵羾

    (1365—1436)河南祥符人,字云翰。洪武二十年举人,入国子监。授兵部职方主事。图天下要害阨塞屯戍所宜以进,帝以为才,迁员外郎。建文初迁浙江右参政。永乐时使安南,还奏称旨,擢刑部右侍郎。后为兵部尚书。仁宗立,改南京刑部,宣德五年致仕。历事五朝,位列卿,自奉如寒素。

  • 鲍廷博

    鲍廷博(1728—1814),字以文,号渌饮,又号通介叟,祖籍安徽歙县长塘,故世称“长塘鲍氏”,随父鲍思诩居杭州。嘉庆八年钦赐举人。藏书极富。乾隆三十八年,《四库》馆开,进家藏善本六百余种,大半为宋元旧籍,为天下献书之冠。又校刻《知不足斋丛书》。勤学耽吟,不求仕进。有《花韵轩咏物诗存》。

  • 纳兰性德

    纳兰性德(1655-1685),满洲人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。其诗词“纳兰词”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,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。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,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。虽侍从帝王,却向往经历平淡。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,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,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。流传至今的《木兰花令·拟古决绝词》——“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?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”富于意境,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。

  • 蔡文姬

    蔡琰,字文姬,又字昭姬。生卒年不详。东汉陈留郡圉县人,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。初嫁于卫仲道,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,后值因匈奴入侵,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,嫁给匈奴人,并生育了两个儿子。十二年后,曹操统一北方,用重金将蔡琰赎回,并将其嫁给董祀。蔡琰同时擅长文学、音乐、书法。《隋书·经籍志》著录有《蔡文姬集》一卷,但已经失传。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《悲愤诗》二首和《胡笳十八拍》。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,但“文姬归汉”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。

  • 淮上女

    淮上女,字面意思是指淮水边良家女子。《续夷坚志》中曾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,金人南侵,掳走大批淮上良家妇女之事。另有同名词《减字木兰花·淮上女》,表现了被掳女子的屈辱与悲愤交加的沉痛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