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鲍令晖生平

鲍令晖生平介绍

鲍令晖,南朝女文学家,东海(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)人,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,出身贫寒,但能诗文。鲍令晖是南朝宋、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。曾有《香茗赋集》传世,今已散佚。另有留传下来:《拟青青河畔草》、《客从远方来》、《古意赠今人》、《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》等。>>查看鲍令晖的诗词古文

历史评价

 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,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,只有鲍令晖、韩兰英两人。钟嵘说:“令晖歌诗,往往崭绝清巧。《拟古》尤胜,唯《百愿》淫矣”。“兰英绮密,甚有名篇”(俱见《诗品》下卷)。鲍令晖曾有《香茗赋集》刊行于世,今已散佚,仅存诗六题七首;韩兰英的诗文,则全部佚失,因此,鲍令晖就成了宋、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了。

  鲍令晖是“元嘉三大家”之一的鲍照的妹妹。鲍令晖的诗才虽不如鲍照,可是,鲍照却对宋孝武帝这样说过:“臣妹才自亚于左芬,臣才不及左思。”(《诗品》下卷)左思,是晋太康文坛上重要作家,曾以他的《三都赋》而使“洛阳纸贵”。左芬是左思的妹妹,晋武帝的贵嫔,写有《离思赋》、《啄木鸟》等诗文。鲍照在这里是自谦,然而却把鲍令晖与左芬相提并论,并为有似左芬一样才华的妹妹而自豪。在中国文学史上,一家父子、兄弟、夫妻为文学家的多有,似左思兄妹一样同为文学家的则罕见。因此,鲍照以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妹妹而自豪,也并不奇怪。

  《小名录》记载说:“鲍照,字明远。妹字令晖,有才思,亚于明远。著《香茗赋集》,行于世。”

  鲍令晖,鲍照之妹,南朝宋女文学家。东海(今山东省兰陵县南桥镇)人。钟嵘《诗品》称她是齐人,但从鲍照《请假启》中所语来看,她似在孝武帝时即已去世。诗文俱佳,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。鲍照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即写于她。鲍照自以为己才不及晋左思,而妹才亚于思妹左棻。有《香茗赋集》,作品留存不多,《玉台新咏》录其诗七首。其中为人传诵的是拟古之作,如《题书后寄行人》、《拟客从远方来》等,多凄婉之辞,真挚感人,如“木有相思文,弦有别离音;终身执此调,岁寒不改心”等。钟嵘《诗品》评令晖诗:“崭绝清巧,拟古尤胜。”又批评她“百愿淫矣”,大约是指她那些诗主要写相思之情。清钱振伦注《鲍参军集》,附注其诗。

  鲍令晖由于生活的视野所限,她的诗作除写离思别恨之外,没有多少深厚的社会内容。可是她的诗作,拟古而创新,结思巧妙而又纯厚的手法,还是有一些借鉴之处的。既然封建时代的钟嵘能在他简约的文学专著中,给于这样一位有才思的女文学家留有一席之地,我们则有更多的理由来予以评说。

  鲍令晖以鲍照之妹为人所知,其作品虽数量有限,但有其独特之处,拟古诗注重雕琢词句,对仗工稳,大量使用对偶句,在格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;五言小诗有唐诗风味,这些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在文学史尤其是妇女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。

生平

  鲍令晖,生卒年不详,东海(今山东省兰陵县南桥镇)人,南朝宋女诗人。鲍照之妹,家境清贫,善作情。钟嵘《诗品》说她是南齐人,但从鲍照的《请假启》中讲到仅有的一个妹妹死去等语看来,她大约在宋孝武帝时就已去世。

  据钟嵘《诗品》载,鲍照有一次曾对孝武帝刘骏说:“臣妹才自亚于左棻,臣才不及太冲尔。”(左棻是左思即左太冲的妹妹,也很有诗才)可见鲍令晖诗才出众。钟嵘说她的诗“往往崭绝清巧,拟古尤胜”,但又批评她“百愿淫矣”,这大约是指她那些诗主要写相思之情。

  令晖诗留传不多,《玉台新咏》录其诗七首,其中为人所传诵的是拟古之作,如《题书后寄行人》、《拟客从远方来》等。清代钱振伦注《鲍参军集》附注其诗。今人钱仲联《鲍参军集注》附有鲍令晖诗。

  关于鲍令晖的生平绝少史料记载。关于她及鲍照的籍贯,也大有分歧。有说涟水人,有说是灌云人,其实他们是山东郯城人,而后徙居建康的。这个问题,张志岳同志在《鲍照及其诗新探》(《文学评论》1979年第一期)一文中已经论明,在此不必赘述。鲍令晖生活在一个贫寒的士族家庭。鲍照谈及他们一家的情况说:“臣北州衰沦,身地孤贱。”又说:“束菜负薪,期与相毕。”(《鲍参军集注·拜侍郎上疏》)鲍照说他们一家要靠自己挑柴、捆菜维持生活,是有夸张成分的。然而在南北朝那种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”的讲求门第的时代,鲍照说“身地孤贱”,相比之下,并非为过。鲍照一家,生丁孤单,只有妹妹鲍令晖与鲍照朝夕相伴,所以兄妹之间亲爱异常。鲍照曾写有抒发自己离家羁旅惆怅情怀的《代东门行》,兄妹深情溢于言表。

  伤禽恶弦惊,倦客恶离声。离声断客情,宾御皆涕零。涕零心断绝,将去复还诀。一息不相知,何况异乡别。遥遥征驾远,杳杳白日晚。居人掩闺卧,行子夜中饭。野风吹草木,行子心肠断。食梅常苦酸,衣葛常苦寒。丝竹徒满座,忧人不解颜。长歌欲自慰,弥起长恨端。

  这首诗写自己离家时的伤感情景,而送行的人之中当然是以鲍令晖为主角。一路上鲍照脑海里萦绕着的就是满脸泪痕的鲍令晖,当他“栈石星饭,结荷水宿,旅客贫辛,波路壮阔”,来到大雷池边,思乡之情更为浓重沉郁,对鲍令晖的怀念更为急迫,于是挥毫写成了“超绝笔墨蹊径”的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,详细地向鲍令晖诉说了自己旅途的所见所闻,并谆谆告诫妹妹:“寒暑难适,汝专自慎,夙夜戒护,勿为我念。”

  这些情意深长的诗文,传到鲍令晖的手中,使她如睹鲍照的艰难旅程,于是写下了:

  自君之出矣,临轩不解颜。

  砧杵夜不发,高门昼常关。

  帐中流熠耀,庭前华紫兰。

  物枯识节异,鸿来知客寒。

  游用暮冬尽,除春待君还。

  在此鲍令晖向鲍照诉说:自从鲍照离家之后,自己从来没有欢畅过的时候。坐在窗前,望着鲍照离家的路,忧思则为更甚。夜晚不敢启动砧杵,一使用砧杵,就会勾起思念,只好早早闭上大门。帐中,流萤作伴;庭中,紫兰为友。从草木的枯落,知道时序的变化;信使带来的信,知道客行者的寒冷。只盼着暮冬一过,游客将随着春天一起到来。

  鲍照赶到任所,可能没有立即回家省亲,从而使鲍令晖叮咛的“除春待君归”的意愿落空。于是鲍令晖又写了.一首《示行人》(又题《寄行人》):

  桂吐两三枝,兰开四五叶。

  是时君不归,春风徒笑妾。

  桂谢兰开,经秋至春,行人未归,鲍令晖站在和煦的春天里,看到花落花开,经春复始,而自己的愿望尚不及春风来的及时,好像势必会招来春风的嘲讪,所以使自己很不好意思。这首小诗,时序的转换,由桂及兰,写得自然,毫无牵强转折的痕迹。情感的寄寓,借东风催绽春花,表达得蕴藉深厚有致,绮丽而又庄重,蕴藉而又明快,淡雅而又浑朴。诚如王夫之所称道的那样:“小诗本色,不嫌迫促,‘松下问童子’篇,盖从此出。”(《船山古诗评选》)

  鲍令晖比鲍照先死。当时鲍照患病,有着悲观的下世之想。当他得知鲍令晖去世的噩耗,回顾平生“孤苦风雨”,只有鲍令晖与自己“天伦同气”,现在失去患难与共的同胞,又“存没永诀,不获计见”,“私怀感恨,情痛兼深”(《鲍参军集注·请假启又》)。先时,上司只批准鲍照在家休假三十天。妹妹的死,及老母的孤苦,这些情景使鲍照再次要求请假一百天,以期抚问自己的凄苦之心。可是鲍照失去爱妹的沉痛的心,又怎能在短期内慰平呢?特别是居家,睹怀旧物,更增添了自己的沉重心情。他在早晨登上南山,睹视埋在垅土中的胞妹,时又值清秋,“露团秋槿,风卷寒萝”,更助情怀,因此“凄枪伤心,悲如之何”。于是写下了《伤逝赋》。《伤逝赋》抒写鲍照悼念鲍令晖郁结愁苦的心肠,感人肺腑,催人泪下,从中可见鲍氏兄妹的深挚感情。

  鲍氏兄妹之间的情谊,促使他们诗文往还,表达各自的怀念和相互的关切。这些不仅形成了鲍照诗文的一个主题,铸成为传世名篇,而且也构成鲍令晖诗作的一大主题。令晖诗文,情意深厚,蔚为可观,终成蜚声文坛的重要作家。

  鲍令晖的诗作,尚有另外四题六首。其一为《拟青青河畔草》,其二为《客从远方来》,其三为《古意赠今人》(此诗乃女子寄夫望归之辞。沈德潜《古诗源》误作吴迈远诗),其四为《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》二首。这些诗,均属拟古乐府诗题之作。因此钟嵘说鲍令晖“拟古尤胜”。尤胜之处,就在于构思结句“往往崭绝清巧”。仅以《拟青青河畔草》为例,可见鲍令晖诗歌创作的这一基本特色。

  袅袅临窗竹,蔼蔼垂门桐。

  灼灼青轩女,泠泠高台中。

  明志逸秋霜,玉颜艳春红。

  人生谁不别,恨君早从戎。

  鸣弦惭夜月,绀黛羞春风。

  这首诗是拟《古诗十九首》中的《青青河畔草》而成的。两首相较,二者虽然有某些手法的相似之处,然而由于两首所抒写的人物的身份不同,情感也就不同,因而也就给人以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之感。前者是写的荡子之妇,后者则是征夫之妇;前者是青楼倡女,后者则是端庄淑女;前者是怨诽浪荡的荡子,后者则是思念远戎的征夫。由于人物身份的不同,所表达的情意不仅在方式上显著有别,而且在抒发感情的内涵上也有厚薄之差。前者是一个出身倡家的女子,难耐寂寞而对荡夫直泻怨谤,不仅直而显,而且浅而薄。后者则是运用比兴手法,向征夫诉说自己的情怀以明志:“明志逸秋霜,玉颜艳春红。”这就把思妇的坚贞之志、高洁之趣自然托出。“鸣弦惭夜月,绀黛羞春风”,含情脉脉地道出了自己的企望及这一企望得不到实现的哀苦。鲍令晖借旧题而发新意,是颇有创造性的。

  鲍令晖的这四题五首,皆属思妇思念征夫之属。鲍令晖是否有北戍的丈夫,难以考订。可能有,也可能是纯系拟古。但是不论那种情况,鲍令晖的拟古之作,皆得心应手,且多有创格。钟嵘对此,曾有微词,批评说:“唯《百愿》淫矣”,也就是指责她感情过于外溢而不够含蓄。其实,这些诗作,出自一位女性之手,助之以充盈的才思,使其表现的情感丰满深厚,应当说是一个长处,而不应该把它当作瑕疵看待的。至于陈胤倩说鲍令晖的诗作“亦是子夜之流”,完全视鲍令晖的诗作为绮丽的南朝情歌,那是不无偏颇的。

人物生平

人物简介
  鲍令晖,生卒年不详,东海(今山东省郯城县)人,南朝宋女诗人。鲍照之妹,家境清贫,善作情。钟嵘《诗品》说她是南齐人,但从鲍照的《请假启》中讲到仅有的一个妹妹死去等语看来,她大约在宋孝武帝时就已去世。

  据钟嵘《诗品》载,鲍照有一次曾对孝武帝刘骏说:“臣妹才自亚于左棻,臣才不及太冲尔。”(左棻是左思即左太冲的妹妹,也很有诗才)可见鲍令晖诗才出众。钟嵘说她的诗“往往崭绝清巧,拟古尤胜”,但又批评她“百愿淫矣”,这大约是指她那些诗主要写相思之情。

  令晖诗留传不多,《玉台新咏》录其诗七首,其中为人所传诵的是拟古之作,如《题书后寄行人》、《拟客从远方来》等。清代钱振伦注《鲍参军集》附注其诗。今人钱仲联《鲍参军集注》附有鲍令晖诗。

人物评价
 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,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,只有鲍令晖、韩兰英两人。钟嵘说:“令晖歌诗,往往崭绝清巧。《拟古》尤胜,唯《百愿》淫矣”。“兰英绮密,甚有名篇”(俱见《诗品》下卷)。鲍令晖曾有《香茗赋集》刊行于世,今已散佚,仅存诗六题七首;韩兰英的诗文,则全部佚失,因此,鲍令晖就成了宋、齐两代唯一留有著作的女文学家了。

  鲍令晖是“元嘉三大家”之一的鲍照的妹妹。鲍令晖的诗才虽不如鲍照,可是,鲍照却对宋孝武帝这样说过:“臣妹才自亚于左芬,臣才不及左思。”(《诗品》下卷)左思,是晋太康文坛上重要作家,曾以他的《三都赋》而使“洛阳纸贵”。左芬是左思的妹妹,晋武帝的贵嫔,写有《离思赋》、《啄木鸟》等诗文。鲍照在这里是自谦,然而却把鲍令晖与左芬相提并论,并为有似左芬一样才华的妹妹而自豪。在中国文学史上,一家父子、兄弟、夫妻为文学家的多有,似左思兄妹一样同为文学家的则罕见。因此,鲍照以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妹妹而自豪,也并不奇怪。

  《小名录》记载说:“鲍照,字明远。妹字令晖,有才思,亚于明远。著《香茗赋集》,行于世。”

  鲍令晖,鲍照之妹,南朝宋女文学家。东海(今山东省兰陵县南桥镇)人。钟嵘《诗品》称她是齐人,但从鲍照《请假启》中所语来看,她似在孝武帝时即已去世。诗文俱佳,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。鲍照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即写于她。鲍照自以为己才不及晋左思,而妹才亚于思妹左棻。有《香茗赋集》,作品留存不多,《玉台新咏》录其诗七首。其中为人传诵的是拟古之作,如《题书后寄行人》、《拟客从远方来》等,多凄婉之辞,真挚感人,如“木有相思文,弦有别离音;终身执此调,岁寒不改心”等。钟嵘《诗品》评令晖诗:“崭绝清巧,拟古尤胜。”又批评她“百愿淫矣”,大约是指她那些诗主要写相思之情。清钱振伦注《鲍参军集》,附注其诗。

  鲍令晖由于生活的视野所限,她的诗作除写离思别恨之外,没有多少深厚的社会内容。可是她的诗作,拟古而创新,结思巧妙而又纯厚的手法,还是有一些借鉴之处的。既然封建时代的钟嵘能在他简约的文学专著中,给于这样一位有才思的女文学家留有一席之地,我们则有更多的理由来予以评说。

  鲍令晖以鲍照之妹为人所知,其作品虽数量有限,但有其独特之处,拟古诗注重雕琢词句,对仗工稳,大量使用对偶句,在格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;五言小诗有唐诗风味,这些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,在文学史尤其是妇女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许询

    东晋高阳人,字玄度。寓居会稽。好黄老,尚虚谈,善属文,作玄言诗与孙绰齐名。征辟不就,与谢安、支遁游处。隐永兴西山,后舍宅为寺。晋简文帝称其五言诗妙绝时人。有《许询集》,已佚。

  • 沈周

    沈周(1427~1509)明代杰出书画家。字启南,号石田、白石翁、玉田生、居竹居主人等。汉族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生於明宣德二年,卒於明正德四年,享年八十三岁。不应科举,专事诗文、书画,是明代中期文人画“吴派”的开创者,与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并称“明四家”。传世作品有《庐山高图》、《秋林话旧图》、《沧州趣图》。著有《石田集》、《客座新闻》等。

  • 傅咸

    (239—294)西晋北地泥阳人,字长虞。傅玄子。刚简有大节,好属文论。武帝咸宁初,袭父爵,拜太子洗马,累迁尚书左丞。数上书言事,建议裁并官府,静事息役,惟农是务。并谓“奢侈之费,甚于天灾”。惠帝立,拜司隶校尉。屡劾权贵,京都肃然。卒官。能诗文,今存《傅中丞集》辑本。

  • 饶介

    元临川人,字介之,号华盖山樵,又号醉翁。倜傥豪放,工书能诗。自翰林应奉出佥江浙廉访司事。张士诚入吴,以为淮南行省参知政事。士诚败,被明兵俘杀。有《右丞集》。

  • 曾瑞

    曾瑞(生卒年不详),元代散曲作家。字瑞卿,自号褐夫。大兴(今北京市大兴区)人。因喜江浙人才风物而移家南方。《录鬼簿》记他“临终之日,诣门吊者以千数”,可知他当时已有盛名。由于志不屈物,不解趋附奉承,所以终身不仕,优游市井,赖江淮一带熟人馈赠为生。善绘画,能作隐语小曲,散曲集有《诗酒馀音》行于当世,今佚。

  • 诸葛兴

    会稽人,字仁叟。宁宗嘉定元年进士。历彭泽、奉化二县丞。尝作《会稽九颂》。有《梅轩集》。

  • 冯子振

    冯子振,元代散曲名家,1253-1348,字海粟,自号瀛洲洲客、怪怪道人,湖南攸县人。自幼勤奋好学。元大德二年(1298)登进士及第,时年47岁,人谓“大器晚成”。朝廷重其才学,先召为集贤院学士、待制,继任承事郎,连任保宁(今四川境内)、彰德(今河南安阳)节度使。晚年归乡著述。世称其“博洽经史,于书无所不记”,且文思敏捷。下笔不能自休。一生著述颇丰,传世有《居庸赋》、《十八公赋》、《华清古乐府》、《海粟诗集》等书文,以散曲最著。

  • 李赞华

    李赞华一般指耶律倍。耶律倍(899年―936年),小字图欲,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,自幼聪颖好学,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,916年被立为皇太子。926年,封为东丹国王、称“人皇王”。926年太祖病逝后,耶律德光继位为帝。天显三年(928年)东丹国南迁,升东平为南京。同时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。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。936年后唐发生政变,耶律倍遇害,葬显陵。947年,耶律德光去世。耶律倍长子耶律阮最终夺回了皇位,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。

  • 马谦斋

    马谦斋,[元](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)名、字、里、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,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。与张可久同时,且相识。工散曲,太平乐府等曲选集中所收颇多。张可久有《天净沙·马谦斋园亭》,曾在大都(今北京)作过官,辞官后归隐,有人说他后来隐居杭州。现存小令十七首

  • 赵桓

    宋钦宗赵桓(1100年―1156年),宋朝第九位皇帝,北宋末代皇帝,宋徽宗赵佶长子,宋高宗赵构异母兄,母显恭皇后王氏。在位1年零2个月。生于元符三年(1100年),初名赵亶,封韩国公,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,大观二年(1108年)晋爵定王,大观五年(1111年)立为太子,宣和七年(1125年),拜开封牧,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,改元靖康。为人优柔寡断、反复无常,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。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,听信奸臣谗言,罢免了李纲。金兵围攻汴京,却无力抵抗。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,南宋绍兴26年(1156年)驾崩于燕京,终年57岁,葬于永献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