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陆文圭生平

陆文圭生平介绍

陆文圭(1252~1336),元代文学家。字子方,号墙东,江阴(今属江苏)人。博通经史百家,兼及天文、地理、律历、医药、算术之学。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陆文圭的雅号,“墙东”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。西汉末年,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,当牛侩(买卖牛的中间人)以自隐。当时人们称他为“避世墙东王君公”。见《后汉书·逄萌传》。后来以“墙东避世”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,“墙东”指隐居之地。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陆文圭,对于这个雅号,他自己也欣然接受,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《墙东类稿》。>>查看陆文圭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南宋咸淳九年(1273),陆文圭参加乡试,以一篇《春秋》中式。当时由于战事紧急,元兵已下樊城、襄阳,陆文圭没有去应省试。南宋王朝灭亡以后,陆文圭就隐居在江阴东乡,学者们都称他为墙东先生。元至元二十八年(1291),陆文圭在吴县县学执教。

  元代延祐年间,政府开科取士,地方官强制陆文圭参加乡试,陆文圭又两次中举。延祐七年(1320),获江浙行省第2名。陆文圭善于写文章,他学识广博,融会经传,纵横变化,文名卓著。他隐居澄东,担任塾师,东南一带的学者,很多人拜陆文圭为师。朝廷听说陆文圭的文名,派人几次来江阴,请陆文圭出山做官,被陆文圭以各种理由谢绝。元泰定、天历年间,陆文圭应聘设教于容山。至顺末(1332)为陈敬叔作《安定祠记》。

  陆文圭在撰写的策问中提出过切中当时社会弊病的言论:

  其对策言救流民之策三:曰守令、轻赋役、议振货。革贪吏之策三:曰清选法、均俸给、严纠劾。拯盐法之策三:曰恤亭户,减官额、省职员。拯钞法之三:曰住印造、节用度、禁奢侈。”(《新元史·陆文圭传》)

  翻释成白话文意思就是:陆文圭对策讲解解救逃亡民众的策略有三点:即选择地方官吏、减轻赋税徭役、发放赈资贷款。革除贪官污吏的策略有三点:澄清选官的方法、均匀俸禄的供给、严厉纠察弹劾制度。拯救盐法之弊的策略有三点:抚恤给官府制盐的人户、减少官员的名额、省汰办事人员。拯救钞法之弊的策略有三点:停止印造新钞、节约用度、禁止奢侈。

 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,重视农业生产,采用“以农桑为急务”的政策,建立劝农机构和村社组织,并派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,检查﹑督促生产,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进步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陆文圭作有《戊辰劝农文》:

  暨阳一小州,土狭民贫,官府治从简易,一毫不肯科扰。近者口盐偏敷,塘夫远役,出不获已,然且多方区划,害不及细民,尔父老所亲见也。去春,饥民在野,为之贷粮接济,仅免流散。夏秋,蝗蝻继发,极力收捕,幸无害稼,岁小登。一冬雨雪衍期,深为尔农忧之。二月初吉,田事载兴,长官亲出东郊劝耕,虽循旧典,亦欲延见父老,巡省田里。尔等一乡之老,当帅一乡之子弟,胥训告,胥教诲,浚乃沟恤,慎乃提防,利乃耒 ,修乃疆 。事事有备,有备无患。又须孝养父母,弟逊兄长,毋淫于逸、于游。惰农自安不勤不劳,越其冈有黍稷。尔农戒哉!其或好勇斗狠,博弈饮酒,聚其淫祀,驱诱良民,邦有常刑,罪及尔身,弗可悔。

  陆文圭的为人刚明超迈,以奇气自负。他研司地理,考核甚详。凡天下郡县的沿革、人物、土产,都能默记在心,了如指掌。他还研究星相、占卜之学,史称他“为文融会经传,纵横变化,莫测其涯际”,陆文圭活到85岁。临终前,他对他的学生说:“据我推测,江阴二十年后必定有兵灾,可能比五代、南宋建炎还要惨烈。我死了以后,可葬在乱坟冈上,不要装修,不要种树,使人们不知道是我的墓,这样便不会来盗墓,没有暴露尸骨之患。”陆文圭死后被葬在绮山冷水湾,土名瑶墩。此后,江阴果然遭受兵乱,许多人的冢墓都被盗掘,葬于乱坟中的陆文圭墓却安然无恙。人们这才钦佩陆文圭的远见卓识。

  元代江阴诗人王逢曾来绮山凭吊本邑先贤陆文圭,有《避乱绮山谒陆公子方先生墓》诗:

  我经冷水湾,缺月照微服。景非度秦岭,事类避同谷。

  松深阒无烟,狐兔纷窜伏。隆然四尺土,卷卷在东麓。

  问是先生坟,感慨逾恸哭。洵书失欧阳,蕡对多冯宿。

  许韩两耆旧(许益之、韩明善二公),时论推鼎足。

  忆过先人庐,白驹驻修竹。周情与孔思,小子幸私淑。

  天回晨星稀,世乱烽火属。心言采芳藻,中宵不盈掬。

  太玄属桓谭,九歌继宋玉。抱膝独长眼,披榛忍南逐。

  江阴乃人文荟萃之地,历朝历代名医辈出,从儒通医者亦不乏其人,墙东先生是江阴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医学家,所以被尊为江阴中医鼻祖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孔绍安

    孔绍安(约577-622),字不详,越州山阴人,孔奂长子,孔子三十三代孙。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,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,约四十六岁。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。年十三,陈亡入隋,徙居京兆鄂县,闭门读书,诵古文集数十万言。外兄虞世南异之。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,时人称为“孙、孔”。大业末,为监察御史。李渊讨贼河东,绍安为监军。李渊受禅,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,拜内史舍人,赐赍甚厚。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:“只为时来晚,开花不及春”。为人称诵。寻诏撰梁史,未就而卒。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,(旧唐书志作三卷,本传作五卷。此从新唐书志)传于世。

  • 赵眘

    赵眘一般指赵昚。宋孝宗赵昚(1127年11月27日―1194年6月28日),初名伯琮,后改名瑗,赐名玮,字元永,宋太祖七世孙,宋高宗养子。南宋第二位皇帝,宋朝第十一位皇帝。绍熙五年六月初九(1194年6月28日),赵昚去世,在位27年,享年68岁,葬会稽府永阜陵。宋孝宗普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。他在位期间,平反岳飞冤案,起用主战派人士,锐意收复中原;内政上,加强集权,积极整顿吏治,裁汰冗官,惩治贪污,重视农业生产,百姓生活安康,史称“乾淳之治”。

  • 郑禧

    平江路人,字熙之。师法董源,善画山水,用墨清润可爱。墨竹禽鸟,学赵孟頫。

  • 徐渭

    徐渭(1521—1593),汉族,绍兴府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。初字文清,后改字文长,号天池山人,或署田水月、田丹水,青藤老人、青藤道人、青藤居士、天池渔隐、金垒、金回山人、山阴布衣、白鹇山人、鹅鼻山侬等别号。中国明代文学家、书画家、军事家。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,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,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。

  • 周昂

    (?—1211)真定人,字德卿。年二十四进士擢第。调南和主簿。有异政。拜监察御史。以诗得罪,废谪十余年。起为隆州都军,以边功召为三司官。大安三年,权行六部员外郎,从完颜承裕军御蒙古。易州陷落时死难。

  • 张咏

    (946—1015)濮州鄄城人,字复之,号乖崖。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。历太常博士、枢密直学士等职。出知益州,参与镇压李顺起事,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,恩威并用。真宗立,入拜御史中丞。又出知杭州、永兴军、益州、升州,所至有政绩。累进礼部尚书,上疏极论丁谓、王钦若大兴土木,致国库空虚,请斩之以谢天下。旋遭排挤出知陈州。卒谥忠定。平生以刚方自任,为政尚严猛,好慷慨大言。与寇准最善,每面折其过,虽贵不改。有《乖崖集》。

  • 刘义庆

    刘义庆(403—444)汉族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字季伯,南北朝文学家。自幼才华出众,爱好文学,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,聚于门下。刘宋宗室,袭封临川王,公元444年(元嘉21年)死于建康(今南京)。除《世说新语》外,还著有志怪小说《幽明录》。

  • 曾迈

    曾迈(一五七六—一六〇三),原名思道,字志甫。揭阳人。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(一五九七)举人。有《仙游稿》。事见清乾隆《揭阳县志》卷五、清道光《广东通志》卷七五。

  • 龚开

    宋淮阴人,字圣予,号翠岩,一号龟城叟。尝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。理宗景定间为两淮制置司监官。宋亡不仕。家甚贫,坐无几席。精于经术,工诗文、古隶,善画人物、山水。

  • 王珪2

    王珪(570-639年),字叔玠,河东祁县(今山西祁县)人,唐初四大名相之一,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。隋文帝开皇十三年,入召秘书内省,授为太常治礼郎。受叔父王頍牵连,逃遁终南山。唐朝建立后,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、太子中舍人、太子中允,成为隐太子李建成的心腹,后因杨文干事件被流放嶲州。贞观年间,征召回朝,历任谏议大夫、黄门侍郎、侍中、同州刺史、礼部尚书、魏王老师,封永宁郡公。贞观十三年,病逝,追赠吏部尚书,予谥号为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