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甄宓生平

甄宓生平介绍

文昭甄皇后(183年1月26日-221年8月4日),名不明,又称甄夫人。中山无极(今河北省无极县)人,上蔡令甄逸之女。魏文帝曹丕的正室,魏明帝曹叡之生母。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。>>查看甄宓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童年经历
  文昭甄皇后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,家中世袭二千石俸禄的官职。父亲甄逸曾任上蔡令。
  甄氏于183年1月26日(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)出生。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,家里好象有看见有人把玉衣盖在她身上的人,大家对此都很奇怪。甄氏三岁的时候,甄逸去世,甄氏哭的非常伤心,内外周围的人更加看重她了。之后相士刘良为甄氏以及甄逸其他子女看相,刘良指着甄氏说:“这个女孩贵不可言。”因此,甄氏从小到大,都没人敢戏弄她。八岁时,院子外有耍杂技的人,甄氏的家人及几个姐姐都上阁楼观看,只有她没去。几个姐姐奇怪的问她,甄氏回答:“此难道是女人该观看的吗?”
  很喜欢读书,九岁时,看过的字文都立刻就知道,多次用她哥哥的笔砚写字,她哥哥就对她说:“你应该学习女工。读书学习,想当女博士(官名)吗?”甄氏答道:“听说古时候贤惠女子,都学习前人的经验,用来借鉴。不读书,拿什么借鉴呢?”

救济乡里
  汉末天下大乱,灾荒连年,百姓们为糊口活命纷纷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。当时甄家有大量的谷物储备,趁机收购了很多金银宝物。甄氏当时才十几岁,看到这种情形便对母亲说:“乱世求宝,可不是善策啊!一个人本来没有罪,但因拥有一件珍宝便可能被定为有罪,这便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财丧身。再说眼下众多百姓都在饥饿之中,不如将我家谷物开仓赈济四方乡邻,这才算是一种惠及众人的德行。”全家人都认为她说得有理,是个好主意,于是将家中的粮食全部无偿分发给邻里乡亲。
  甄氏十四岁时,二哥甄俨去世,二嫂很悲伤的同时还要做些琐事,照顾孩子却非常慈爱。甄氏母亲性格严厉,对几个儿媳妇不是很好,甄氏几次劝母亲:“二哥不幸早死,二嫂年纪轻轻就守寡,照顾唯一的孩子,道理上讲,您对待她要当成是儿媳妇,爱护她像自己的女儿。”母亲听了甄氏的话惭愧的流泪,之后对待二嫂的生活起居就像对待甄氏一样,平时也多有走动,关系密切。
  建安年间,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氏。公元199年(建安四年),袁熙出任幽州刺史,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夫人。

再嫁曹丕
  公元204年(建安九年),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,刘夫人和甄氏共坐皇堂上。曹丕进入袁府中,见到刘夫人和甄氏,甄氏害怕,把头伏在刘夫人膝上,刘夫人让人把自己手绑起来。曹丕问:“刘夫人为什么要这样?让你儿媳妇把头抬起来!”刘夫人捧起甄氏,让她抬起头来,曹丕看了一眼,见她美貌非凡,惊为天人。曹操知道了曹丕的心思,就为他迎娶了甄氏。当时还有一说法:曹操攻下邺,曹丕先进袁府,看到有个少妇披头散发,脸上也很脏,躲在刘夫人身后哭泣,曹丕问她是谁,刘夫人回答:“是袁熙妻子。”然后曹丕帮她把发髻挽起,用手巾擦拭面庞,发现她姿貌绝伦。之后,刘氏跟甄氏说:”现在不用担心被杀了!“曹丕于是纳甄氏为妻室,很是宠爱。
  甄氏初有宠于曹丕,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(即东乡公主)。甄氏对曹丕妾室中有宠的劝勉她们努力上进,对无宠的安慰开导,并常常建议曹丕说:”古时黄帝子孙繁盛,是因为妻妾多的缘故。所以夫君也应该多逑淑媛,让子嗣旺盛。“曹丕听了心里很高兴。曹丕要驱逐一位姬妾任氏时,甄氏问曹丕说:“任氏是乡党名族,不论德、色,我都比不上,为什么要休她?”曹丕说:”太任性,性子急,不温柔,心里对我的怨恨很久了,所以休了她。“甄氏哭道:“我受你的宠爱,所有人都知道,肯定会说你休任氏,是因为我的缘故。往上我怕公婆说我自私,往下其他妻妾会数落我受专宠之罪,希望你能重新考虑!”曹丕不听,就休了任氏。

孝顺婆婆
  公元211年(建安十六年)七月,曹操西征,随行的卞夫人途中生病留在孟津,曹丕留守邺城。当时卞夫人身体虚弱,又担心曹操的安危,睡觉也不塌实,经常流泪。甄氏要去孟津照顾婆婆,曹丕不想让她去,就让下人骗她说卞夫人病好了,甄氏不信,说:“夫人在家,老毛病常犯,现在怎么好的这么快?你一定是安慰我!”所以更加担心。之后得卞夫人回信,说身体已经恢复,甄氏才开心起来。
  公元212年(建安十七年)正月,大军回邺,甄氏去迎接,看到卞夫人悲喜交加,感动了周围的人。卞夫人见甄氏这么关心自己,也忍不住流泪,还说:“新媳妇怕我上次生病也会象以前那样反复难愈吗?我只是有点不舒服,小病而已,十几天就好了。你看看我的气色很好呢。”然后叹道:“真是孝顺的媳妇啊。”
  公元216年(建安二十一年),曹操东征孙权,卞夫人、曹丕及曹叡、东乡公主都跟随,当时甄氏生病所以留在邺。
  公元217年(建安二十二年)九月,大军还,卞夫人看见甄氏脸色很好,奇怪的问她:“你跟两个孩子分别那么久,难道不想念他们,怎么脸色这么好,什么原因?”甄氏笑着回答:“曹叡他们跟随夫人,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。”

失宠被杀
  公元220年(建安二十五年),曹操逝世,其子曹丕继任为魏王。六月,曹丕南征,甄氏被留在邺城。同年,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退位而成为皇帝,即魏文帝。退位为山阳公的刘协将两个女儿献与魏室为嫔。除献帝二女外,曹丕在洛阳,后宫爱幸者有三:贵嫔郭女王,位次皇后;李贵人,生有皇子曹协;阴贵人,东汉大族南阳阴氏女。早在曹丕初即王位时,便进郭女王为夫人,封号等同甄氏。到曹丕称帝,携郭女王到洛阳,进封贵嫔,地位仅次于皇后;甄氏则被留在邺城,仍为夫人,不立为皇后。甄氏愈发失意,有怨言。
  公元221年(黄初二年)六月,曹丕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,葬在邺城,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,以糠塞口。 当时,曹丕曾请术士周宣解梦,周宣答:“天下将有贵族女子冤死。”曹丕闻言后悔,派人追回赐死甄氏的使者但已不及。
  公元222年(黄初三年),曹丕册立郭女王为皇后,令甄氏之子曹叡奉郭皇后为母。
  公元226年(黄初七年),曹丕驾崩,曹叡即位,朝中掌管礼乐祭祀的官员奏请为甄后追加谥号。于是明帝派司空王朗持节以三牲之礼到甄后陵墓祭祀,又专门为她修建寝庙。
  公元227年(太和元年)三月,曹叡以中山国魏昌县之安城乡一千户追封甄后的父亲甄逸,谥号安城乡敬侯,其孙甄像承袭爵位。四月,曹叡下诏在洛阳营建祖庙,施工中从地下挖出一块玉玺。此玉玺一寸九分见方,上面刻有“天子羡思慈亲”六个字。曹叡持玺而动情,因而备下牲礼到宗庙祭告。此后曹叡又多次梦见母亲,益发增加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。于是对诸舅氏按亲疏排出顺序,分别予以任用,赏赐累计达到万两之巨,又擢升甄像为虎贲中郎将。是月,甄后母亲病故,曹叡披麻戴孝亲自参加了葬礼,朝中文武百官陪同致祭。
  公元230(太和四年)十一月,曹叡感到母亲甄氏的陵墓过于低矮简陋,便委派甄像以兼职太尉的身份,持皇帝节杖到邺城,祭告土神,改葬甄氏于朝阳陵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之望

    王之望(1102-1170),南宋著名诗人、书法名家。字瞻叔。南宋襄阳谷城人(今湖北省谷城县),后寓居台州(今浙江省临海县)。其父王纲,任徽州(今安徽省歙县)通判(与知府、知州共治政事),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,为时人所敬重。绍兴八年(1138年)中进士,乾道六年(1170年)卒于临海。所著有《汉滨集》、《奏议》、《经解》等行于世。南宋高宗、孝宗时期著名诗人。

  • 吕思诚

    吕思诚(1293年-1357年),字仲实,平定人,元朝名臣。历任侍御史、集贤院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、湖广参政、中书参知政事、左丞转御史中丞、国子监翰林学士、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及编修等职,曾参与编修过辽史、金史、宋史三史。其人性情刚直、倔强,直言敢谏、秉公办事。主要著作有《介轩集》、《两汉通纪》、《正典举要》、《岭南集》等。

  • 钟离景伯

    钟离景伯,合肥人,字公序,名书法家。神宗元丰五年(1082)时官中散大夫,元丰七年知通州,元祐三年(1088)以少府少监知寿州,在中原以书名,尤善草书。

  • 韦济

    韦济(687-754)唐代大臣、诗人。唐郑州阳武(今原阳县)人。韦思谦孙,宰相韦嗣立第三子,少以能文知名。开元初为鄄城令,三迁库部员外郎。又历任户部侍郎,河南尹,尚书左丞,冯翊太守等职。史评其“从容雅度,以简易为政”。

  • 徐祯卿

    徐祯卿(1479-1511)字昌谷,一字昌国,汉族,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祖籍常熟梅李镇,后迁居吴县。明代文学家,被人称为“吴中诗冠”,是吴中四才子(亦称江南四大才子)之一。因“文章江左家家玉,烟月扬州树树花”之绝句而为人称誉。

  • 孙氏

    生卒年不详。进士孟昌期妻。乐安(今山东博兴)人,一云乐昌(今属广东)人。孙氏善诗,常代其夫作诗。后以为才思非妇人之事,遂焚其诗集,自是专以理家为事。事迹散见《北梦琐言》卷六、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七一。《全唐诗》存诗3首。

  • 郑元

    字长卿,开封人。家于吴仕江浙行省都事。

  • 赵彧

    赵彧,明思宗崇祯间人。

  • 宋应星

    宋应星(公元1587—约1666年),中国明末科学家,字长庚,汉族江右民系,奉新(今属江西)人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)举于乡。崇祯七年(1634)任江西分宜教谕,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,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。明亡后弃官归里,终老于乡。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、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,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《天工开物》一书。宋应星的著作还有《野议》、《论气》、《谈天》、《思怜诗》、《画音归正》、《卮言十种》等,但今已佚失。

  • 陈希烈

    陈希烈(?-758年),宋州(今河南商丘)人,唐朝宰相。陈希烈早年因精通道学受到唐玄宗器重,历任秘书少监、工部侍郎、集贤院学士、门下侍郎,后兼任崇玄馆大学士,封临颍侯。李适之罢相后,陈希烈被李林甫举荐为宰相,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后升任左相,兼兵部尚书,封颍川郡公,又进封许国公。他任相期间,先后依附李林甫、杨国忠,唯唯诺诺,毫无作为,后罢为太子太师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陈希烈被俘,并投降叛军,被授为宰相,两京收复后被朝廷赐死。欧阳修、宋祁在编撰《新唐书》时,将其列入《奸臣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