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沈千运生平

沈千运生平介绍

沈千运(713—756)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,家居汝北(今河南汝州)。天宝中,数应举不第,时年齿已迈,遨游襄、邓间,干谒名公。《元结箧中集序》、《书史会要》载:“工文,善八分”。工旧体诗,其诗反对华词艳语,气格高古,当时士流,皆敬慕之,号为“沈四山人”。孟云卿、王季友、于逖、张彪、赵微明、元季川等皆其同调。有诗传世。诗人元结曾编七人诗为《箧中集》,千运为之冠。其诗被称“独挺于流俗之中,强攘于已溺之后”。诗中挽歌别诗多奇语,得后人称许。号为“沈四山人”。>>查看沈千运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沈千运出生寒门,自幼聪慧,发愤苦读,想跳出龙门。天宝(742-755)多次到京城参加考试,但屡考不中。沈千运性行端直,当时又值权臣当道,朝事日非,仕进无门,年近五十却没混上一官半职,遂决意学许由归隐。他在《汝中言怀》诗自述一生困顿穷迫及失意怨怅心境:“圣朝优贤良,草泽无遗族。人生各有命,在余胡不淑。一生但区区,五十无寸禄。衰落当捐弃,贫贱招谤讟。壮年失宜尽,老大无筋力。始觉前计非,将贻后生福。童儿新学稼,少女未能织。顾此烦知己,终日求衣食。”他隐居汝州北山之后,不少诗友去探望,不明白他隐居的原因,想帮他走仕途。他说:“衡门之下,可以栖迟。有薄田园,儿稼女织,偃仰今古,自足此生。谁能作小吏,走风尘下乎。

  沈千运和高适是好朋友,常有诗和。天宝九载(750)高适任封丘县尉,曾来专程造访,临别高有《赠别沈四逸士》诗:沈侯未可测,其况信浮沉。十载常独坐,几人知此心。乘舟蹈沧海,买剑投黄金。世务不足烦,有田西山岑。我来遇知己,遂得开清襟。何意阃阈间,沛然江海深。疾风扫秋树,濮上多鸣砧。耿耿尊酒前,联雁飞愁音。平生重离别,感激对孤琴。高适尊称没有官职的他为“侯”,足见对的尊敬。沈千运隐居汝北之后,曾看望高适,并将诗作《山中作》送给高适:栖隐非别事,所愿离风尘。不辞城邑游,礼乐拘束人。迩来归山林,庶事皆吾身。何者为形骸,谁是智与仁。寂寞了闲事,而后知天真。咳唾矜崇华,迂俯相屈伸。如何巢与由,天子不知臣。离别时高适赋《还山吟》赠行曰:“还山吟,天高日暮寒山深。送君还山识君心,人生老大须恣意。看君解作一生事,山间偃仰无不至。石泉淙淙若风雨,桂花松子常满地。卖药囊中应有钱,还山服药又长年。白云劝尽杯中物,明月相随何处眠。眠时忆同醒时意,梦魂可以相周旋。”对他的隐居表示理解和支持。

  《唐才子传》卷二这样评价沈千运的诗:工旧体诗,气格高古,当时士流皆敬慕之。沈作诗反对华艳时风,追求质朴自然,气格高古,在他周围聚集了王季友、于逖、孟去卿、张彪、赵征明、元季川等志同道合的诗友,形成了一个学派。乾元年间,元结将这七人的诗编成《箧中集》,沈千运在这七人之首。元结认为当世文风“拘限声病,喜尚形似”,“以流易为辞”,“丧于雅正”,而沈千运能“独挺于流俗之中,强攘于已溺之后,穷老不惑,五十余年”大加推崇。明代胡震亨谓沈千运诗“刊落文言,泠然独写真意”(《唐音癸签》),指明了他不事声律彩藻、惟写真情实感的作风。

  至德二年(757),喜欢诗词的李亨继位不久,就派人带着礼品来到汝州请他去京为官,沈却死在汝北山居的家中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文及翁

    文及翁(生卒年不详)字时学,号本心,绵州(今四川绵阳)人,徙居吴兴(今浙江湖州)。宝祐元年(1253)中一甲第二名进士,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。景定三年(1262),以太学录召试馆职,言公田事,有名朝野。除秘书省正字,历校书郎、秘书郎、著作佐郎、著作郎。咸淳元年(1265)六月,出知漳州。四年,以国子司业,为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兼国史院编修官、实录院检讨官。年末,以直华文阁知袁州。德祐初,官至资政殿学士、签书枢密院事。元兵将至,弃官遁去。入元,累征不起。有文集二十卷。不传。《全宋词》据《钱塘遗事》卷一辑其词一首。

  • 于休烈

    (592—772)京兆高陵人。于志宁曾孙。玄宗开元初,登进士第。善文章。历迁秘书省正字、集贤殿学士、比部郎中,出为中部郡太守。肃宗时,累擢太常少卿兼修国史。时史籍燔缺,休烈请州县有得者,许上送官,一书进官一资,一篇绢十匹,又自献《五代论》,帝嘉之。累进工部尚书。虽历清要,不治产。年老,笃意经籍,嗜学不厌。卒谥元。有集。

  • 王之道

   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,庐州濡须人。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,卒于孝宗乾道五年,年七十七岁。善文,明白晓畅,诗亦真朴有致。为人慷慨有气节。宣和六年,(公元一一二四年)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。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,以切直抑制下列。调历阳丞。绍兴和议初成,之道方通判滁州,力陈辱国非便。大忤秦桧意,谪监南雄盐税。坐是沦废者二十年。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,以朝奉大夫致仕。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,《四库总目》相山词一卷,《文献通考》传于世。

  • 陈森

    陈森(约1797~约1870),字少逸,号采玉山人,又号石函氏,江苏常州人。他科举不得意,道光中寓居北京,熟悉梨园旧事,遂以清代乾隆、嘉庆中优伶生活为题材,写出《品花宝鉴》前30回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)作者自广西返京,始成全书,共60回。

  • 湛挺

    湛挺,字茂之,尝为司徒右长史,隐于无锡之惠山,筑草堂读书其中,与南平王刘铄友善,更以诗章唱酬留刻于石,定居无锡惠山。

  • 詹同

    徽州府婺源人,初名书,字同文。元末以茂才异等举,除郴州学正。陈友谅用为翰林学士承旨。朱元璋下武昌,召为国子博士,赐名同。官至吏部尚书兼学士承旨,与宋濂等修《日历》,为总裁官。书成,致仕。卒谥文敏。有《天衢吟啸集》、《海岳涓埃集》。

  • 李庭

    (1194—1277)金元间华州奉先人,字显卿。金末避兵商邓山中,金亡徙居平阳,后辟为陕右议事官。世祖至元七年授京兆教授。有《寓庵集》。

  • 晁补之

    晁补之(公元1053年—公元1110年),字无咎,号归来子,汉族,济州巨野(今属山东巨野县)人,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。为“苏门四学士”(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、秦观、张耒)之一。曾任吏部员外郎、礼部郎中。工书画,能诗词,善属文。与张耒并称“晁张”。其散文语言凝练、流畅,风格近柳宗元。诗学陶渊明。其词格调豪爽,语言清秀晓畅,近苏轼。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。著有《鸡肋集》、《晁氏琴趣外篇》等。

  • 王猷

    王猷,字世伦,南朝宋琅琊临沂人。太保王弘之侄,光禄大夫、东亭侯王柳之子,位侍中、光禄大夫。

  • 周野斋

    阳榖人,字晋仙,号方泉,又号野斋、山楹。与姜夔等相唱和。曾官溧阳县丞。有《方泉先生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