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裴耀卿生平

裴耀卿生平介绍

裴耀卿(681年-743年),字焕之,绛州稷山(今山西稷山)人,唐朝宰相,宁州刺史裴守真之子。裴耀卿出身河东裴氏南来吴裴,历任秘书正字、相王府典签、国子主簿、詹事府丞、河南府士曹参军、考功员外郎、右司郎中、兵部郎中、长安令、济州刺史、宣州刺史、冀州刺史、户部侍郎、京兆尹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裴耀卿拜相,授为黄门侍郎、同平章事,后升任侍中。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被罢为尚书左丞相,封赵城侯。天宝元年(742年),裴耀卿又改任尚书右仆射,后改左仆射。天宝二年(743年),裴耀卿去世,追赠太子太傅,谥号文献。>>查看裴耀卿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早年经历

  裴耀卿自幼聪敏,后考中童子举,二十岁时便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、相王府典签。相王李旦对他非常器重,让他与府掾丘悦、文学韦利器一同在王府轮值,以备顾问,称为学直。

累职升迁

  景云元年(710年),李旦继位,是为唐睿宗。裴耀卿被授为国子监主簿,后历任詹事府府丞、河南府士曹参军、考功司员外郎、右司郎中、兵部郎中。

  开元元年(713年),唐玄宗任命裴耀卿为长安令。当时,长安县实行配户和市法,以官府名义按户征购财物,百姓深受其苦。裴耀卿到任后,改征豪富之家,并预先支付钱款,杜绝奸邪欺瞒的弊病。他在长安任职二年,宽严得当,离任后受到百姓怀念。

  开元十三年(725年),裴耀卿担任济州刺史。不久,唐玄宗封禅泰山,路经济州。裴耀卿在正税外临时加税,但是处置得当,既接待了皇帝,也没有过重剥削百姓,得到唐玄宗的赞赏。此后,裴耀卿历任宣州刺史、冀州刺史、户部侍郎。

  开元二十年(732年),信安王李祎率军攻打契丹。裴耀卿作为李祎的副将,携带二十万匹绢帛前往奚族部落,赏赐立功奚官。他认为番族见利忘义,必会对自己加以劫掠,于是命部下提前出发,分道同时前去,只用一天时间便把全部财物发送完毕。当时,突厥、室韦等族果然在交通要道上伏兵拦截,但裴耀卿早已返回。

担任宰相

  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,关中久雨,长安发生饥荒。唐玄宗准备移驾洛阳,特意召见时任京兆尹的裴耀卿,询问赈灾之策。裴耀卿分析当前形势,建议疏通漕运,征调江淮粮赋,以充实关中。唐玄宗对此非常赞同。十月,裴耀卿被任命为黄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并充任江淮河南转运使。

  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裴耀卿升任侍中。当时,他沿黄河建置河阴仓、集津仓、三门仓,征集天下租粮,由孟津溯河西上,三年时间便积存粮米七百万石,省下运费三十万缗。有人劝他将省下的钱财交给皇帝,以表明功劳。裴耀卿却奏请唐玄宗,将这笔钱款充作官府的和市费用。

  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李林甫告发中书侍郎严挺之徇私枉法,中书令张九龄却为严挺之辩护。唐玄宗认为张九龄结交朋党,罢去他的宰相之职。裴耀卿与张九龄交好,素受李林甫的嫉恨,也因此事牵累,被免去相位,改任尚书左丞相(虚职),封赵城侯。

两谏玄宗

  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夷州刺史杨浚因贪赃被判为死罪。唐玄宗为他减刑,命杖打六十,流放古州。裴耀卿进谏道:“刺史、县令是一方父母官,受到民俗风化的瞻望,当众受辱,不符合尊敬官长、树立风气的宗旨。如今正值盛夏,若受杖刑,则必九死一生。请陛下停止杖刑。”唐玄宗同意了他的请求。

  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唐玄宗为嘉奖盖嘉运击败突骑施之功,任命他为河西陇右节度使,让他抵御吐蕃。盖嘉运却依恃战功,日夕宴饮,不及时赴任。裴耀卿进谏道:“盖嘉运虽然精劲勇烈,但骄傲自大,不足以成事。如今盛秋正是加强边防之时,盖嘉运却沉溺于酣饮,自以为无事,陛下不可不加以注意。若不能调换将帅,那就应下诏严命,督促他限期到任。”唐玄宗选择催促盖嘉运赴任。后来,盖嘉运果然无功而回。

晚年生活

  天宝元年(742年),裴耀卿改任尚书右仆射,不久又改任左仆射。

  天宝二年(743年)。裴耀卿病逝,终年六十三岁,追赠太子太傅,谥号文献。

轶事典故

  裴耀卿曾上表朝廷,认为封禅如若扰民就不算完满成功。东封结束后,唐玄宗在宋州宴请随驾官员,对宰相张说盛赞三位地方官,其中便有裴耀卿。唐玄宗还将裴耀卿的表文带在身边,提醒自己要爱护百姓。

家庭成员

父亲

  裴守真,官至邠、宁二州刺史。

兄弟

  裴子余,官至给事中。

  裴巨卿,官至卫尉少卿。

  裴幼卿,官至洛阳县尉。

  裴侨卿,官至起居郎。

  裴春卿,官至太子中允。

  裴昱,官至鼓城县令。

儿子

  裴遂,官至太子司议郎。

  裴泛,官至梁州都督。

  裴汯,官至秘书少监。

  裴综,官至吏部郎中。

  裴皋,官至给事中。

  裴延,官至通事舍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释英

    英字实存,钱塘人。唐诗人厉玄之后也,素有能诗名。历走闽、海、江、淮、燕、汴。一日登径山,闻钟声,有省,遂弃官为浮屠,结茅天目山中。数年,遍参诸方,有道尊宿,皆印可之,故其诗有超然出世间趣。别号「白云」,即以名其诗集。牟巘翁、赵松雪、胡长孺、林石田、赵春洲辈皆为之序云。

  • 邹氏

    元和人,方伯旸女,邹延玠室。

  • 赵应元

    赵应元,字葆初,一字肖鹤。新会人。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(一五九五)进士。初令无锡,擢虞部主事,晋郎中。会奉使易州,取道归省,寻卒。有《栖玄集》、《史粹》、《葩经》、《至言》等书。清温汝能《粤东诗海》卷四二、道光《新会县志》卷九有传。

  • 朱贞白

    朱贞白,或作李贞白(《诗话总龟》前集卷二○引《杨文公谈苑》,《全唐诗》因之),江南人。不仕,号处士,善嘲咏,人称之(《宋朝事实类苑》卷六三引《杨文公谈苑》)。今录诗六首。

  • 陈维崧

    陈维崧(1625~1682)清代词人、骈文作家。字其年,号迦陵。宜兴(今属江苏)人。清初诸生,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词,授翰林院检讨。54岁时参与修纂《明史》,4年后卒于任所。

  • 赵滋

    汴人,字济甫。晓音律,善谈笑。画入能品,书法颇得赵秉文之妙。

  • 孟宾于

    孟宾于,字国仪,号玉峰叟(《江南野录》卷八),连州(今属广东)人。后晋天福九年(九四四)进士(王禹称《孟水部诗集序》)。曾受孟氏辟,为零陵从事。南唐时,授丰城簿,迁淦阳令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,归老连上(《诗话总龟》前集卷五引《雅言系述》)。年八十三卒。有《金鳖集》,已佚。《南唐书》卷二三有传。

  • 周琼

    字羽步,一字飞卿,吴江人,有《借红亭词》。

  • 冀禹锡

    (1191或1192—1233)金利州龙山人,字京甫。工诗画。卫绍王崇庆二年进士。调考、柘二城主簿,以治闻。累迁应奉翰林文字,充尚书省都事。蒲察官奴之变,赴水死。

  • 司马懿

    (179—251)三国魏河内温人,字仲达。出身士族。东汉末曹操为丞相,辟为文学掾,迁黄门侍郎,转主簿。从讨张鲁、孙权。每与大谋,辄有奇策。曹丕为太子时,任太子中庶子,得信重。曹丕即帝位,封河津亭侯,转丞相长史。魏明帝即位,改封舞阳侯,任大将军,镇宛,平孟达之叛,三次率军与蜀诸葛亮对抗。齐王曹芳即位,与曹爽同受遗诏辅政,迁侍中、持节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。嘉平元年,乘爽从帝谒高平陵之际,杀之,为丞相,专擅朝政。死后,子司马师、司马昭相继专权。孙司马炎代魏称帝,建晋朝,追尊为宣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