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诗词古文>郑愔生平

郑愔生平介绍

郑愔(?-710)唐诗人。字文靖,河北沧县(属沧州)人。卒于唐睿宗景云元年。十七岁举进士。武后时,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,张易之下台后,被贬为宣州司户。唐中宗时,任中书舍人,太常少卿,与崔日用、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,人称“崔、冉、郑,辞书时政。”唐初流行《桑条歌》,其词有“桑条韦也”之句;明韦后妄图篡位,以《桑条歌》为其“受命”这证。愔迎合韦后之意,作《桑条乐词》十首进献,擢升史部侍郎。景龙三年(709)二月,升任宰相;六月,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。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,预推重福为天子,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,被诛。>>查看郑愔的诗词古文

生平

  十七岁举进士。武后时,张易之兄弟荐为殿中侍御史,张易之下台后,被贬为宣州司户。唐中宗时,任中书舍人,太常少卿,与崔日用、冉祖壅等侫附武三思,人称“崔、冉、郑,辞书时政。”唐初流行《桑条歌》,其词有“桑条韦也”之句;明韦后妄图篡位,以《桑条歌》为其“受命”这证。愔迎合韦后之意,作《桑条乐词》十首进献,擢升史部侍郎。景龙三年(709)二月,升任宰相;六月,因贪赃贬为江州司马。翌年色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,预推重福为天子,愔自任右丞相不久败邙,被诛。《宋秘书省续四库书目》鞒录有诗一郑,《全唐诗》录存其诗二十九首,编一卷,其中以《塞外》三首较好。事迹散见于《旧唐书》卷七《中宗纪》、《卷五十一《韦庶人传》、卷八十六《庶人重福传》及《唐诗纪事》卷十一。 郑愔(?—710年),沧州人,诗人。唐中宗时宰相。祖父郑则官县尉,父郑立升(也作玄升)官卫州刺史,兄郑徇官右拾遗。愔十七岁举进士。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中仅列名字和官职,两《唐书》都没有为他单独立传。从零散的史料中可知:郑愔中进士后任许州司功参军,因受武三思指使告发桓彦范而获得升迁。中宗景龙元年,武三思与韦后当政,愔引为心腹,历任修文馆学士、中书舍人、中书侍郎、太常少卿、侍御史等。景龙三年,上命郑愔为吏部尚书、同平章事(宰相)。当时唐朝宰相多以贿成,而郑愔又颇以此为弄权,说他是“俱掌铨衡、倾附势要、赃贿狼籍。数外留人,授拟不中,迭法大坏”,与冉祖雍等人同遭舆论非议,有“崔、冉、郑乱时政”之称。五月,遭御史李尚隐弹劾罢相流吉州。后上官昭容与安乐公主曲为申理,贬江州司马,九月帝召郑愔入陪大礼。

  景云元年,郑愔谋略推谯王李重福称帝,举兵诛韦氏未发而韦氏败。时愔自秘书少监左迁沅州刺史,但留在洛阳为李重福草制帝诏,致元为中元,尊上为皇季叔,以温王为皇太弟,愔为左丞相知内外文部史部事。八月谋事败,愔匿车中着妇人服,获入狱东都,被中书侍郎张说杀死。郑愔进入官场初期依附来俊臣得到进升,来俊臣被诛,附张易之,易之诛,附韦氏,韦氏败,又附谯王李重福,最后竟导致灭族。真正作了封建王朝的牺牲品。

  郑愔处于唐朝上层动乱的时期,政治上依附于武后、韦后及酷吏,难于有所作为,且始终忽东忽西于朝廷上层,利用也好,欲望也罢,最终把自己全家的生命都赔进去了,应该算是一个悲剧性人物。但郑愔颇有文才,作为一个诗人,其才华还是为后人所识,为迎合韦氏之意,作(桑条乐词)十首进献,升吏部侍郎,可见其词赋功底。《宋秘书存省续四库书目》辑录诗一卷,“全唐诗”录存诗二十九首;编为一卷,其中以《塞外》三首较好。如:海蝉云无叶、山春雪作花。丈夫期报主,万里独辞家。阳鸟南飞夜,阴山北地寒等句意境深远,耐人寻味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张舆

    张舆,字公安,西晋官员,张华之孙,张祎之子。张舆世袭张华壮武郡公爵位,官至丞相司马睿掾属、太子舍人。

  • 陈高

    (1315—1367)元温州平阳人,字子上,号不系舟渔者。顺帝至正十四年进士。授庆元路录事,明敏刚决。不满三年,自免去。再授慈溪县尹,亦不就。方国珍欲招致之,无从得。平阳陷,浮海过山东,谒河南王扩廓帖木儿,论江南虚实,陈天下之安危。扩廓欲官之,会疾作卒。有《不系舟渔集》、《子上存稿》。

  • 叶衡

    叶衡(1114—1175),字梦锡,金华城区人。宋高宗绍兴十八年(1148年)进士,时年二十七,调福州宁德簿,摄尉,知于潜县,擢知常州。入为太府少卿,迁户部幸郎。下母,起复除枢密都承旨。孝宗乾道二年(1166年)为淮西江东总领。历知荆南、成都。乾道九年知建康府。淳熙元年(1174年),召为户部尚书,累迁右丞相兼枢密使。又次年,为汤邦彦所谮,罢,郴州安置。十年卒,年六十二。《宋史》卷三八四有传。

  • 张鸣韶

    张鸣韶,顺德人。明神宗万历年间诸生。清梁九图、吴炳南《岭表诗传》有传。

  • 郑经

    郑经(1642年10月25日—1681年3月17日),一名郑锦,字贤之、元之,号式天,昵称“锦舍”,籍贯福建泉州,延平王郑成功长子,台湾明郑时期的统治者,袭封其父延平王的爵位。郑经曾经多次参与郑成功的战事。郑成功病逝承天府时,郑经人在厦门,闻叔父郑袭准备继位消息,在周全斌襄助下,前来台湾弭平郑袭,自称“招讨大将军世子”。康熙二十年(1681年)3月17日,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,终年40岁,谥号文王。

  • 桂念祖

    一名赤,清代经学家、词人。念祖从小师从经学大师皮锡瑞,在经学、词章方面均有深厚功力,尤擅于词。曾从康、梁参加戊戌变法,主持沪萃报馆,后留学日本时客死。

  • 赵焞夫

    赵焞夫(一五七八—一六六八?),字裕子。番禺人,一作从化人。明思宗崇祯间诸生。著有《草亭稿》。清陈伯陶编《胜朝粤东遗民录》卷一有传。

  • 刘恒

    汉文帝刘恒(前202年—前157年),汉高祖第四子,母薄姬,汉惠帝之庶弟。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,封刘恒为代王,其为人宽容平和,在政治上保持低调。高祖死后,吕后专权,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。前180年,吕后一死,太尉周勃、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,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,是为汉文帝。

  • 李秉钧

    李秉钧,一名秉均,字子桂,号石樵。台湾苗栗县人、长住台湾台北艋舺,耕读传家,清代贡生,日治后曾任台北县参事、旧惯调查会委员、台湾日日新报编辑。长于诗文书画,师承黄中理。曾参加日本人“玉山吟社”诗会活动,著有《石樵集》八卷,已散佚。部份收录于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。

  • 苏子卿

    苏武(前140—前60)字子卿,汉族,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,中国西汉大臣。武帝时为郎。天汉元年(前100年)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,被扣留。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,欲使其投降;后将他迁到北海(今贝加尔湖)边牧羊,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。苏武历尽艰辛,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。至始元六年(前81年),方获释回汉。苏武死后,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,彰显其节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