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蛊毒病之一。《诸病源候论·蛊毒病诸候》:“其面色青白,又云其脉沉濡,病发时,咽喉塞,不欲闻人语,腹内鸣唤,或下或上,天阴雨转剧,皮内如虫行,手脚烦热,嗜醋食,咳唾脓血,颜色乍白乍青,腹内胀满,状
见《兰室秘藏·阴痿阴汗门》。即清魂汤,见该条。
即承气养营汤,见该条。
病证名,小肠受病而引起的泄泻。《幼科发挥》:“泻自小肠来者,亦水谷注下而不分,则成糟粕而非完谷,且小肠为受气之府,水谷到此,已变化而未尽变化也。”治宜泌别水谷,用五苓散,使水谷分利,则泻自止。
病名。上唇所生须为髭。《疡医准绳》卷二:“髭疗生于髭中。”证治见疔疮条。
身体消瘦虚弱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其久病者,有气从不康,病去而瘠。”
皮肉相交处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先浅刺绝皮,以出阳邪。”
《传信适用方》卷二引陶赞仲方。火硝三两,白矾(水飞)一两。为末,每次一钱,掺口中;口噤不开者,取半钱吹鼻中;口闭出血,用新汲水漱之。治喉闭喉肿。
痰证之一。即燥痰。见《不居集》卷十七。参见该条。
证名。见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卷十四。即目昏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