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南宋医家。所撰《胡元质经效方》,为江淮一带医家所推重。
①见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三。指脐带。②指膀胱。
见《江苏省植物药材志》。为菟丝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笔仔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滇南本草》。为赤阳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经外奇穴名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黄帝疗小儿疳痢,脱肛体瘦,渴饮,形容瘦瘁,诸般医治不差者,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,炷如小麦大。”近代《经穴治疗学》列作奇穴,名小儿疳瘦;《腧穴学概要》称小儿疳痢。位于尾
①即舌根。见《灵枢·经脉》等篇。因多数经脉皆络于此,故与经络脏腑关系十分密切。如足太阴脾经连舌本,散舌下;足少阴之脉挟舌本;手少阴之别系舌本;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。参见舌条。②指舌体。《灵枢·热病》有“
【介绍】:见危亦林条。
【介绍】:见王惟德条。
见《浙江民间草药》。为鬼针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