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。“黑水凝翳内障,又名黑花翳,瞳神微大,瞳内微现青白色”(《医宗金鉴·眼科心法要诀》)。详黑水凝翳内障条。
指肝经气虚而寒。寒凝肝脉的部分症状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左手关上脉阴虚者,足厥阴经也。病若胁下坚寒热,腹满不欲食,腹胀,悒悒不乐,妇人月经不利,腰腹痛,名曰肝虚寒也。”治以暖肝或温肝散寒法。
病证名。又称痰泻、痰泄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或泻或止,或多或少,或下白胶如蛋白,腹中漉漉有声,或如雷鸣,或两肋攻刺作痛,此痰积泄泻也。”详痰泻条。
【介绍】:见张璧条。
证名。指内、外障之有太阳穴部剧痛表现者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太阳内如槌似钻一团而痛也。若痛及目珠,珠外有赤脉纵贯及瘀滞者,必有外之恶证来矣;若珠不赤痛,只自觉视如云遮雾障,渐渐昏眇者,内证(内障)成
①流水状。《素问·刺腰痛篇》:“痛上漯漯然汗出。”《灵枢·杂病》:“厥胸满面肿,唇漯漯然。”谓唇肿而有涎水流出。②漯水。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。《灵枢·经水》:“手少阳外合于漯水。”
病名。见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又名多骨疽,即附骨疽。见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王之政条。
病名。见《症因脉治·霍乱》。即寒气霍乱。详该条。
行气法之一。指针刺时配合患者呼吸来控制针感传导的方法。《金针赋》:“病在上,吸而退之;病在下,呼而进之。”是指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,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,使气上行;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下方,宜在病人呼气时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