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生于颧部的一种疔疮。即颧疔,详该条。
见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。为黄花夹竹桃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济生方》卷二。《内经》作隔、鬲、膈中、隔塞、鬲咽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称噎塞。又名膈噎、噎、膈、膈气。①指食入阻隔,未曾入胃即吐出者。《医贯》卷五:“噎膈者,饥欲得食,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,
证名。见《类证治裁·淋浊》。即便浊。见该条。
经外奇穴别名。见《中国针灸学》。即接脊。见该条。
证名。见明·邓苑《一草亭目科全书》。即飞蝇散乱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本草家。善于辨别中草药,撰有《加诠杂注本草》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号凤石。生平不详,人称凤石医仙。
①指腧穴。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,故名。《素问·气穴论》:“气穴之处,游针之居。”参见腧穴条。②经穴名。代号KI1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胞门、子户。属足少阴肾经。冲脉、足少阴之会。位于腹正中线脐
病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。又名穿腮毒、穿腮发。多因手少阳三焦、足阳明胃二经风火邪毒上灼而成。或病久脾阳虚衰,无力托毒外出而致者。初起于耳前,并连及腮颊,痛引筋骨,隐隐于皮肤之内,略有小核,渐大如胡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