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出《素问·阴阳别论》。即皮肤粗糙,干枯无泽。
出《神药经》。为白术之别名,详该条。
书名。8卷。清·李宗源撰。刊于1830年。作者以“阴阳内外,表里寒热,虚实燥湿,升降通寒”为医学大纲,全书按此纲要选辑历代医书有关论述,结合个人经验,分阴阳、内外等8部阐述。各部有总论、病证辨析及治法
病证名。见清·佚名《异授眼科》。即瞳神散大。详该条。
指足太阳筋的支筋,网维于目上胞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太阳为目上网。”
痧证之一。《痧胀玉衡·落弓痧》:“倏忽昏迷不醒,或痰喘不已,眼目上吊,形如小儿落弓之症。此暗痧难识,必须审脉辨症,的是痧毒,看其身体凉热,唇舌润燥如何,然后治之。”宜大黄丸;如痧气未尽,宜救苦丹加银花
出《本草拾遗》。为刺蜜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本草图经》。即白药子,详该条。
①脉象之一。脉形如豆,厥厥动摇,滑数有力,搏动部位较局限,节律不匀。见于惊恐及痛证。《脉经》:“动脉见于关上,无头尾,大如豆,厥厥然动摇。”《伤寒论·辨脉法》:“阴阳相搏,名曰动。”②全身经脉搏动应手
①见《外科精要》。为何首乌之别名。②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为金刚散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