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又名黄瓜疽、肉龟。指生于背部脊旁的痈,由脾火积毒而成。皮肉色红,状若黄瓜,高肿寸余,长可尺许,四肢麻木,疼痛引心。治疗同外痈,参见有头疽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西番莲别名,详该条。
方剂著作。日本·吉益为则撰。1卷。刊于1762年。本书选录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二书中的方剂220余方,依类编次。每方之后均广集原书各篇中应用该方的辨证立法,并有作者的考证,附以扼要的按语。现有《皇
症名。出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。愦,昏乱之意。心愦愦是形容心神昏乱不能自主之状。
【介绍】:见胡澍条。
眼科病证。出《审视瑶函》。俗名白眼。多由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,虚火上炎所致;亦可因湿热蕴结,火伏气分而发。本症眼无明显外证,“不肿不赤,爽快不得,沙涩昏朦”(《审视瑶函》)。治法:养阴清热,可选服养阴清
病证名。小儿痉病之一。感受风温之邪所致的痉证《解儿难》:“风温咳嗽致痉者,用桑菊饮。”如伴有神昏谵语者,兼用芳香开窍,如安宫牛黄丸、紫雪丹之类。
见《草药手册》。为廊茵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宋·史堪《史载之方》。指风涎、热涎、冷涎、病涎、虚涎和毒涎六种。详各条。
见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即红大戟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