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外丹本草》。为天葵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为疫喉火毒极盛,致喉中生泡,泡密有浆,咽喉腐烂之病证。治宜疏解、透达、清化。可选用粘子解毒汤等加减。
针刺和艾灸的合称。《素问·疏五过论》:“刺灸砭石毒药所主。”
病证名。见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。即风牵斜。详该条。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金荞麦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条。
指位于皮部的络脉。因为位浅如浮,故名。《素问·皮部论》:“视其部中有浮络者……。”《黄帝内经太素》杨注:“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。”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色泽的变化用来诊断和刺血治病。
出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》。鬼门,指汗孔。开鬼门,即汗法。详该条。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方。又名紫霜丸。代赭石、赤石脂各一两,巴豆三十枚,杏仁五十枚。为末,巴豆、杏仁另研为膏,再捣相得,若硬,入蜜少许同捣为丸。三十日儿,每服麻子大一丸,乳汁少许化下;百日儿每服小豆大一
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即虎口疔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