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以砭石为针,刺穴治病的方法。后世泛称针刺治疗和砭石出血为针砭。《西斋话记》:“陇州道士曾若虚者,善医,尤得针砭之妙术。”
证名。指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四:“身面卒浮肿者,亦水病之候也。此由肾脾虚弱之所为也。肾主于水,今肾虚,故水妄行,脾主于土,脾虚不能制水,故水流溢散入皮肤,全身面卒然浮肿也。”症还常
病证名。出《胎产新法》。病因阴虚火盛,胎气上攻,感受时邪,热灼肺胃,发为喉痛。宜降火驱邪。方用东垣凉膈散(薄荷、黄芩、黄连、栀子、连翘、桔梗、甘草)。
六涎之一。由虚热上蒸,其涎并上。其症“初发作时,先觉清涎满口,渐闻心前有一物,上触咽喉中急促,闷倒不觉”(《史载之方》)。治宜灸气海,补暖脾胃。
俗称九转金丹。即将丹药循环烧炼九次。古代认为金丹烧炼次数越多越好。《抱朴子内篇·金丹》:“九转之丹者,封涂之于釜中,糠火,先文后武。其一转至九转,迟数各有日数多少,以此知之耳。其转数少,其药力不足,故
【介绍】:三国时吴国医家。一作吕广。擅长于脉学,著有《玉匮针经》、《金韬玉鉴经》等书,均佚;还注过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。
经穴名。代号DU11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冲道。属督脉。位于背部第五、六胸椎棘突之间。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。主治健忘,惊悸,咳嗽,疟疾,脊背强痛,癫痫;以及神经衰弱,肋间神经
病名。鸩是一种毒鸟,相传以鸩毛或鸩粪置酒内有剧毒。泛指饮毒酒所致中毒者。《辨证录·中毒门》:“人有饮吞鸩酒,白眼朝天,身发寒颤,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状,心中明白但不能语言,至眼闭即死。”治宜用大剂清热解毒
病证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指全身或颜面局部疾病所致口眼斜者。亦称风引斜、风牵僻、风牵偏外障、口眼斜外障、唇睑相邀。常由风、痰、湿等病因引起。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:“此症睛珠自然欹侧,而顋
虚实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之一。①寓,寄托。把补之目的寄托于攻法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:“五劳虚极羸瘦,腹满不能饮食,……缓中补虚,大黄虫丸主之。”瘀血去则新血自生,营养自能恢复。②寓,寄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