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站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四肢别离

四肢别离

证名。又称四支别离。指四肢好象与躯体分离的感觉。《素问·阴阳类论》:“二阴一阳,病出于肾,阴气客游于心,脘下空窍,堤闭塞不通,四肢别离。”《素问识》卷八:“四支别离。吴(昆)云:胸中病,则四支无以受气,故若别离于身,不为己有也。张(隐庵)云:清阳实四支,阳虚则四支不为用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李药师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生平事迹不详。著有《金鎞秘论》十二卷,佚。根据《四库全书提要》所载该书的自序,可知这本书专论治眼病方法。所谓“金鎞”是引用佛书金鎞刮眼的说法。

  • 消谷善饥

    证名。指食入易消,自觉易饥的症状。多由中焦热盛所致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气盛则身以前皆热,其有余于胃,则消谷善饥,溺色黄。”常为中消主症之。参该条。本症多见于糖尿病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患。

  • 守宫

    出《尔雅》。为壁虎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头针疗法

    又称头皮针疗法。是指针刺头皮上特定刺激区的治疗方法。它是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,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相结合,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进行针刺,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取得了良

  • 秦之桢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皇士。云间(今上海市松江)人。为明代名医秦昌遇(字景明)之从孙。承继家业,亦以医名。撰有《伤寒大白》(1714年刻行)一书,主张伤寒证之挟食者,消食尤为其要。另辑有《女科切要》(

  • 小儿好睡

    证名,见《明医杂著》。小儿脾胃嫩弱,消化机能不强,喂养不当,容易导致消化失常,湿阻中焦,升降不利,或乳食停滞而成此证。治宜健脾化湿为主,用六君子汤。有乳食滞的,兼以消食导滞,如山楂、神曲、麦芽之类;若

  • 始素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外台秘要》。位于腋窝中线,渊腋穴直上约1寸陷中。主治胁下支满,腰痛引腹,筋挛,阴气上缩等。斜刺0.3~0.5寸。

  • 白幕

    出《名医别录》。为白薇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安骥集

    见司牧安骥集条。

  • 五时

    即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。《灵枢·五阅五使》:“脉出于气口,色见于明堂,五色更出,以应五时,各如其常。”